首页 > 历史 >

监军制度:明帝掌控军队的尚方宝剑

2019-10-03 13:58:49 暂无 阅读:1928 评论:0

历朝历代,除建国君主骁勇善战外,后世之君大多“养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么,住在皇都的寸土之地,若何能有效掌握千里之外的百万大军,是统治者们必需要考虑的问题。明代是中国古代非常特别的一个王朝,其特别性在于明代从始至终都面临着对照严重的边防问题。若何可以既包管戎行的斗争力,又包管戎行的忠诚性,如许的问题始终萦绕在明代统治者的心头。在历久的实践中,明代形成了“以文治武”、“表里互制”、“上下相维”的监军轨制,有效地增强了君主专制。

监军制度:明帝掌控军队的尚方宝剑

以内宦治外将,开太监监军之先河

明王朝竖立之初,确立了“卫所轨制”,形成了“将不专兵,兵不私将”的军事特点,皇帝得以紧紧地把握军权。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在清理建国老将时,没有一小我称兵作乱。

然则,以维护和巩固专制王权为目的卫所轨制注定要在军事斗争力上大打扣头。涣散的防地,兵将不相习的状况,使得戎行基本无法应付历久的、频仍的、突发的边境防御战争。与此同时,明王朝的边防问题却依然严重。在洪武、永乐两朝数次北征,却未能彻底覆灭蒙元势力后,明王朝不得不面临与蒙元势力历久作战的边防近况。

于是,“总兵镇戍制”应运而生。进步的战区体系,常设的军事长官,大大提高了军事斗争力。但大帅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隐患再次默默而生。一边是手握重兵、历久在外的军事将领;一边是身无外物,倚赖皇权的内侍太监,何者更轻易被掌握,尽收眼底。于是,外派心腹太监去看管总兵将领们的一举一动,成为了明统治者最好的选择。自永乐朝始,除嘉靖朝有撤回监军太监的情形外,其他皇帝都络续地增设太监去监军。

监军制度:明帝掌控军队的尚方宝剑

太监们固然有一流的忠心,但却没有一流的军事批示能力。所以,一样情形下,监军太监的首要职责是监察总督、巡抚、总兵等文武大吏是否违法违制、风险皇权,并不介入戎行的平常治理、军事练习和实际的作战批示等事务。

监军太监身份上是皇帝的代言人,其权势实际上是皇权的外化示意。是以,为了增强专制主义皇权的威慑力和掌握力,皇帝往往对监军太监是支撑与袒护的。但凡是被监军太监弹劾的文武官员,无不获罪,马士英、杨振等将领皆因监军太监的弹劾而获罪。而对于监军太监恃宠而骄、作奸犯科、歪曲事实、构陷将领的行径,皇帝却往往庇佑,例如宪宗时,郑忠监军贵州,在军中作奸犯科,贵州巡抚陈宣上奏弹劾,恳求撤销郑忠监军之权,宪宗没有赞成。

正所谓,权力带来靡烂,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靡烂。在皇帝的袒护庇佑之下,监军寺人作奸犯科、骄恣任意的行为越来越多,对国度边防和戎行扶植也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英宗北征,寺人监军,将领无法决意戎行的进退攻防,最终变成土木堡之变,无数精锐之师白白丧生,给明王朝带来了溺死之灾,明王朝对蒙元势力的骚扰只能转入被动戍守阶段。又如,崇祯皇帝轻信监军寺人,究竟陷入女真的离间之计,处死袁崇焕,导致帝帅离心,加快了明王朝的覆灭。

总之,从永乐外派太监监军之后,有明一代监军太监的势力一向在扩张和强化,成化朝的汪直、正德朝的张永、谷大用更是直接掌管了实际的军务。太监监军固然有效地包管了皇权对于国度戎行地周全掌握,但其负面效应也弗成轻忽。

监军制度:明帝掌控军队的尚方宝剑

以文臣治武将,上下相维的监军体系形成

对于明朝统治者而言,太监固然靠得住,但其文化本质遍及不高,能监察将领是否违法违制,却无法洞悉将领们的军务是否相符皇帝的需求,这无疑阻碍了皇帝实现加倍深入地掌握国度戎行的意图。所以,以文臣治武将,培育“文帅”部队的监察模式便应运而生。

文臣监军最早见于正统初年,此后络续成长、强化、完整,最终形成了总督、巡抚、巡按以及兵备道四个层级的文臣监军体系。明朝统治者也把监军文臣纳入了号称“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的国度最高监察机构序列,以彰显皇帝对监军文臣的正视。

文臣监军体系的最高层级是总督,创设于正统初。明中叶今后,大规模国防压力越来越重,北有蒙元,南有倭寇,女真也逐渐崛起,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较为频仍,所以明王朝往往将多数军镇归并成一个大战区以应对大规模的战争。战区的扩大,意味着皇权对戎行的掌握难度增加,皇帝便稀奇选拔亲信文官担当总督,有将戎行的批示治理大权转向文臣手中的意图。不外,在具体的军事实践中,总督虽有“文帅”之称,但却很少直接批示各项具体战事,只是负责协调本战区内各镇的军事动作,监视和审核军事作战的总兵及部下将佐是否称职。所以,于其说总督是“文帅”,倒不如说其是“军事总监”。

监军制度:明帝掌控军队的尚方宝剑

在文臣监军体系中,巡抚的显现是最早的,洪武二十四年,“太祖命皇太子巡抚陕西处所,巡抚之名,始见于此”。永乐朝、宣德朝,也有经常吩咐大臣巡视各地,安抚军民的记录。不外,这一阶段中,巡抚还只是因事暂时吩咐,事竣则还朝。正统初,巡抚成为定制,首要职责是监制将帅,督察处所军务。巡抚以皇帝代表的身份监临官兵,位尊权重,在弹劾失职将领、清算军纪方面颇有成绩。《明史·杨一清传》载: “帝(明孝宗)命一清巡抚陕西, ……劾罢贪庸总兵武 安侯郑宏,裁镇守中官冗费,军纪寂然”。明末,国度正值用人之际,巡抚也逐渐肩负起批示戎行作战的重任。

因为总督和巡抚位高权重,便逐渐自成势力,向“文帅”改变,明朝统治者便难以持续掌握他们,那么他们监察戎行的感化便大大降低了。于是,嘉靖今后,皇帝越来越倚仗巡按来进行监军事务。巡按又称巡按御史,虽降生于明初,但其本能直到万历朝才明确下来,即巡按首要负责“纠弹”和“覆勘”,而巡抚首要负责“叙功”和“荐举”,是以,从总兵上将到总督、巡抚,都在巡按的监察局限内。

除了专门针对戎行的监察文臣外,明朝统治者还付与行政和司法监察机构额外的军事监察权,这就是兵备道。弘治中,明当局以处所按察分司为单元单子,设置兵备道,又称监司,归巡按掌管。这一行动将国度政权监察机构与军事监管轨制有机慎密地连系在一路,使得专制皇权对戎行的掌握能力进一步增强。明后期,因为巡按的监察权力日益提拔,其部下的兵备道的地位天然也是水涨船高,其巅峰时期竟然能够与总兵大帅对等。

监军制度:明帝掌控军队的尚方宝剑

内侍与外臣,监军体系内部的制衡

制衡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御臣之术,为了制衡,往往机构重置,不求效率。明代统治者把制衡之术施展得极尽描摹,例如,为了监察百官而设锦衣卫,为牵制锦衣卫又设东厂,为掌握东厂又设西厂,为打压西厂又设熟行厂。在军事监察上,明朝统治者故技重施,文臣监军体系内部尚且有巡按监察总督和巡抚,监军文臣与监军太监之间天然也是此起彼伏、互相牵制。

监军制度:明帝掌控军队的尚方宝剑

固然文臣监军系统上下相维,已经非常完美,然则因为文臣究竟是外臣,皇帝对其的掌握力有限,再加上文臣内部自有门派整体,所以极轻易以自身权力为中心形成本身的势力从而离开皇权的掌握。是以,在文臣监军系统完整的情形下,太监监军轨制并没有被废止,反而加倍繁荣。是以,明代形成了由文臣和太监两个系统构成的监军轨制,边关要塞,俱设镇守寺人、总兵官、巡抚都御史各一员,被称为“三堂”。

“三堂”之内,其地位凹凸也有转变。景泰年间,以总兵官为首。但因为太监是内侍,与皇帝旦夕相处、更为亲密,天然也更能获得皇帝的信任。于是,从成化朝起头,‘三堂”之中皆以镇守寺人为首。

固然监军太监仰仗皇恩便怙宠擅权,但监军文臣仍能对其施展有效的监视和制约感化。成化年间的彭谊、正德年间的马中锡、嘉靖年间的刘麟,都曾在巡抚戎行的过程中成功弹劾镇守寺人。可见,在明代太监势力最为疯狂的成化、正德两朝,巡抚尚能压制其嚣张气焰,其他朝代,戎行监察体系内部的制衡机制的有效性也可见一斑。

监军制度:明帝掌控军队的尚方宝剑

结语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领土渊博的国度,维护国度统一、防止封建割据一向是古代帝王的首要工作。明朝作为封建轨制成熟鼎盛的王朝,其监军轨制也颇为完美。固然,明代的监军轨制是应增强皇权的诉求而生,但客观上的确为维护社会不乱、防止国度盘据施展了积极感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