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别问同僚几岁?科举制度下古代官场年龄造假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2019-10-14 05:33:19 暂无 阅读:1266 评论:0
别问同僚几岁?科举制度下古代官场年龄造假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宦海名利场

西汉时期,汉武帝一天估量也就闲逛,来到郎官署,看到一名须发皆白的白叟。

武帝便问他什么时候入仕,怎么到这么大年数了照样个郎?

谁人白叟叫颜驷,说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方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颜驷的一席话真的是道尽宦海辛酸!

岂论怎么说在宦海,岁数是一道很大的坎。尤其是科举时代,几多人世人皓首穷经都考不上,若是有幸考上了科举,若是年数很大了,还能干点什么?

倾尽平生的起劲,挤破头皮登上科举榜单,却年事已高,这是一个很尬尴,倒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在如许的情况下,就滋长宦海岁数造假。

别问同僚几岁?科举制度下古代官场年龄造假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范进中举

岁数造假问题在唐代宦海已经到了非常遍及的水平。

唐宋之后,官员的岁数成了宦海的一个禁忌。同僚之间的岁数,没事,别问!估量比如今晤面探询人薪水一般,是更严重的隐讳。

隋唐刚开科举测验时,好多人岁数造假去考孺子科。如今看来古代的所谓“神童”应该打个扣头,不定是几多发育不全的青少年假装的。

到了宋代,“官年”(为当官虚报的岁数)现象已经成为同朝为官的人,彼此先照不宣的礼貌,录取士子比实际岁数小个三五,十岁,估量都不在话下。

别问同僚几岁?科举制度下古代官场年龄造假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别问几岁

唐宋时还盛行“榜下捉婿”的习俗,达官权贵争相把考中进士的士子拣年青年头的招为女婿,又能当官选好地位,又能报得丽人归。实际好处诱惑下,士子们虚报岁数蔚然成风。

据研究者统计: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进士共有301人,个中20岁以下1人,40岁以上7人,其他292名进士居然都在20至40岁之间,占97%,其时的科考士子中有个叫沈孚闻的人中举,因为没有虚报岁数,43岁,居然成为该榜进士岁数最大的,从科考概率上说,这是不太或者的事情,这里面岁数的水分是显而易见的。

别问同僚几岁?科举制度下古代官场年龄造假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人老体弱

考中进士之难,难于上苍天,蒲松龄才调横溢,考到70岁,只得了个岁贡生,将就比秀才强一点。少数幸运的人或在五六十岁考中进士,这时的岁数,对于仕进而言,已经没有多大优势,年迈体弱,精神体力都已经衰退,其时医疗前提也欠好,贫困的秀才们生活拮据,估量到必然岁数都疾病缠身,为官怎能堪当大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