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计划赶不上变化,培养接班人这事朱元璋真的尽力了

2019-11-08 00:38:04 暂无 阅读:546 评论:0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有时候也挺羡慕古人的,虽然没有现代科技的便捷,但三两好友喝上一壶酒再来个谈天说地。而今能聚一起相聊甚欢的又能有几人?反倒是“手机”成了我们难分难舍的朋友了。

言归正传,朱元璋也是我喜欢的帝王之一,除了建国以后制造了不少冤案杀人过多,方方面面都是不错的,包括对诸王子的教育问题。对于封藩这事,我觉得是计划没能赶上变化,朱元璋真的尽力了。

计划赶不上变化,培养接班人这事朱元璋真的尽力了

图片源于网络

变化一:太子朱标突然薨逝。在朱元璋计划中,朱标是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也因为从小就学的儒家经典加上马皇后、宋濂等人的教育,性格上仁慈宽厚,办事也稳重靠谱,是理想的接班人。朱元璋觉得虽然这大儿子不够强硬,但也是弟弟们的表率,有一定的威望。加上培育其他皇子时也都注重了这方面的教育,封藩之后肯定能成为一方屏障共同支撑朱家的天下。“教育第一”这是朱元璋的想法,并且编撰了《皇明祖训》意在训诫后世子孙。

有一次朱元璋问朱标汉朝“七王叛乱”是谁的过错,朱标回答是七王不该叛乱,这也是儒家教育的标准答案,但朱元璋怒斥到"真是迂腐!汉景帝轻信臣子的话轻易削藩,七王才叛乱的,错的是景帝不是七王!“,藩王在朱元璋这是没有问题的,自己杀完了功臣让自己的儿子分守各方就是为保卫朱家的,就像当初朱标劝说朱元璋不要再杀人时,朱元璋把带刺的棍子丢在朱标面前怒斥到“我帮你把刺拔了,你就能安全接棒了!”在朱元璋心里,这刺是这些功臣,绝不是自己的儿子。

然而朱标的突然薨逝,这接班人的坑又由谁来填补呢?措手不及的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最终确定了朱允炆为皇太孙。有人说如果选朱棣为太子的话就不会有靖难之役了,也有人说是朱元璋看中了朱允炆的仁孝之心等等,这里就不讨论这些事了。总之,朱允炆当选皇太孙是计划外的事。

计划赶不上变化,培养接班人这事朱元璋真的尽力了

朱元璋画像

变化二:秦王晋王去世。太子朱标是老大,秦王朱樉是老二,镇守西安。晋王朱㭎是老三,镇守太原,燕王朱棣是老四,镇守北平。三王镇守北方,相互之间不仅能相互帮助还能相互牵制。正如朱元璋想象中的那样,毕竟是骨肉血亲,肯定能一同抵御外敌,当然如果一方有非分之想,其他各方也能牵制住。

然而朱元璋也是命太苦,前三个儿子都比他先走了,北方三王变成了一家独大,燕王朱棣的势力过大了。朱元璋把刺拔了后交到了朱允炆的手里,但在朱允炆手里又重新长了刺了,这些刺是以燕王朱棣为代表的各路藩王。

计划赶不上变化,培养接班人这事朱元璋真的尽力了

朱棣画像

变化三:朱元璋的驾崩。计划中并不是说朱元璋就会不死,只是时间问题!原本培养一号种子朱标是没问题的,现在匆忙间又要培养二号种子,有人说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继位,这期间也有五年多时间了,不算匆忙了。但洪武二十五年时朱允炆才是十六岁,虽说已经成年了,但过于稚嫩了,在处理藩王的问题上朱元璋都是自己动手,没有朱允炆的参加。继位时朱允炆尚且还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各路藩王又都是叔叔,可以说朱允炆是没有威信的。但假设再等上几年,让朱允炆历练得更成熟了,在处理藩王的问题时就好办很多了。

正因为朱允炆没有经验,只能依靠朝臣。年号“建文”也可以看得出朱允炆要重文轻武了,齐泰、黄子澄等人都是文臣出身,削藩又没有制订一个良好的计划。削藩的重点是燕王朱棣,又迟迟不敢下手,让朱棣“被迫”靖难!

计划赶不上变化,培养接班人这事朱元璋真的尽力了

朱允炆(影视形象)

朱元璋是计划好了一切,包括《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而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就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连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也被自己的儿子利用了。

朱元璋的计划被这一系列的变化打乱了,所幸的是朱家的江山还是朱家的,而且还开创了永乐盛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