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如何用16本中国古书烹制一桌菜?泱泱华夏,追寻那些舌尖上的历史

2019-12-06 20:42:54 暂无 阅读:1386 评论:0

吃货的眼中,从来不分过去和现在。美食能满足口腹之欲,创造舌尖之享受,吃作为一门成高雅的艺术。面对美味的中餐,你怎能错过舌尖上的历史味道?

不读古籍的吃货,不是一个好的美食家。你昨天吃了什么?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当“吃什么”的灵魂拷问一个食客时,希望这篇小文能博君一笑。

查看关系图

一。风味调料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照鲔之;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

译文:调味好的作料有:四川阳朴的姜;桂阳招摇山的桂皮;越骆国的香菌;鲤鱼和鲔鱼肉做的酱;大夏国的盐;宰揭山颜色如玉的甘露;长泽的鱼子。

——《吕氏春秋·孝行览》

如何用16本中国古书烹制一桌菜?泱泱华夏,追寻那些舌尖上的历史

美食是每一个吃货的命门。先秦时期期间,伊茵想告诫汤王,我们要想不偏袒于一个角落,成为天下的仁义之王,完成一个君王被赋予的历史使命。他的策略不是奉行任何圣人的说教原则,而是用美味的食物诱惑。在《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篇》中,伊茵洋洋洒洒地列举了一篇天下最好吃美食的地域分布清单,并摆出了“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推行仁义之道才可得天下”的完美逻辑,让汤王心甘情愿地主动走上“推行仁义之道——得天下——享用人间至味”的吃货赢家之路。“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吃货的眼中,饮食是通用世间万物的方法论。

调味品是食物的灵魂。隋唐以前,油炸还没出来,烹饪中蒸煮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饮食和烹饪方式。酸,苦,甜,辣,咸的配料混合物五味这看起来很普通的,但却给白水煮的食物增添了点睛之笔。

虽然我们今天很难集齐伊茵提到的上品作料,只能垂涎书页,脑补滋味,不过在浩如烟海的典籍海洋中,不乏谈论日常作料的古书可供我们借鉴。比如清朝袁枚"《随园食单》"

如何用16本中国古书烹制一桌菜?泱泱华夏,追寻那些舌尖上的历史

"《随园食单》特别强调食材的意义:“厨师的食材,如女人的衣装和首饰。。”这意味着厨师使用的原料就像女人的衣服和珠宝。当女人衣衫褴褛,即使她们天生漂亮,也善于打扮自己,就算美如西施,看起来不太好。调料不好,厨师再好,也回天乏术。

这本书是关于酱,芝麻油,酒,醋,油,葱,生生姜,糖,盐,肉桂,四川花椒在材料的选择上有很多干货,比如镇江醋虽然颜色好,但味道不够酸,食醋的基本特性也就丧失了。最好的是板浦醋,比如酱有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差异,醋有陈醋新醋的不同,这些使用起来不可有丝毫马虎。这种干货在书中还有许多,都是助你在烹饪路上胜人一步的秘杀技。

二、“不吃肉,不欢乐”硬菜篇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文: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东坡全集·猪肉颂》

如何用16本中国古书烹制一桌菜?泱泱华夏,追寻那些舌尖上的历史

当肉食爱好者翻拣起古代食谱,会发现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猪,羊肉,在宴席中也有牛,鸡,蟹,鱼,鹿,熊,兔子,还有其他肉类。

罕见的野味吃货爱好者可以阅读南北朝高门氏族人的两个典型食谱:北魏崔浩《食经》,和南朝虞悰《食珍录》前者由崔母卢氏“口授而成”,主打北方风味,提及“蒸熊法” , “作跳丸炙法” ,“作犬法” ;后者南北风味兼收,“青州蟹黄”,“光明虾炙”,“鳝表”等海鲜菜肴别具特色。

《食经》中的菜肴相对较为朴实,《食珍录》收藏了六朝皇帝名家最珍贵的烹饪珍品,其中有两道菜特别值得一提:

首先是书中最珍贵的“浑羊设”。把鹅放在羊肚子里烤,然后用各种口味的瘦肉填满鹅肚子。另一个是宋明皇帝超爱的“蜜渍鱁鮧”,用糖浸食鱼肠酱吃。《宋书》说“宋明帝蜜渍鱁鮧,以银钵盛之,一食数钵”,一天好几钵,百吃不腻。

普通人派对怎么样?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值得参考“烧尾宴”是唐朝的习俗。什么时候?公务员考试候选人登科,荣进及迁除时,好友同僚一起慰贺,盛宴置酒馔,音乐,谓之“烧尾”。相比《食珍录》,《烧尾宴食单》上列举的硬菜就接地气多了,“葱醋鸡”,“乳酿鱼”,“箸头春”(炙活鹑子), “白龙”(炙桂鱼肉), “八仙盘”(剔鹅作八副), “汤浴绣丸”(肉丸汤),大唐盛世,从吃喝饮食就可见一斑。诸位闲来无事,在家仿个唐朝食物,也是一件值得附庸的风雅之事

三、“养生”素食者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译文:要讲到蔬菜的美味,无非清淡、干净、芳香、松脆。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在肉食之上,蔬菜的美味,用一个鲜字可以概括。

——《闲情偶寄·饮馔部》

如何用16本中国古书烹制一桌菜?泱泱华夏,追寻那些舌尖上的历史

不管肉有多好吃,吃多了都会腻的。如果你想品尝美味清淡的素食,应该推荐宋代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作者列举“无人间烟火气”的二十品素食,“啜菽”(豆腐条蘸酱),“羹菜”(蔬菜羹),“荐韭”(早春的韭菜),“玉延”(蜜渍山药),“银齑”( 椒生生姜泡菜),“玉版”( 笋),“雪藕”(莲根),“土酥”(白萝卜)等菜品光是名字,就让人赏心悦目。素食的淡雅,能调和餐桌上肉食的饕餮感。饮食除了是大快朵颐,也可以是细品佳味。

四、“抗饿主力军”主食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

译文:芝麻烧饼在长安最为盛行,出炉时,外皮酥脆,四处飘香。想问问杨大使买的饼有没有长安辅兴坊的香?

——《全唐诗·寄胡饼与杨万州》

如何用16本中国古书烹制一桌菜?泱泱华夏,追寻那些舌尖上的历史

意大利面派一定不能错过白居易《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诗中提到的美食:胡麻饼。这种简称胡饼,源于西域的食物,是从汉代起就已风行的网红美食。"后汉文“云”“灵帝好胡饼,京师贵戚皆竞食胡饼。”这种食物可能是芝麻煎饼,它抓住了皇帝贵族和老百姓的胃。这两种身份似乎从未相交。它们出人意料地在食物中交织在一起。

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面派,明代韩奕的《易牙遗意》和元代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值得一读。《易牙遗意》品类齐全,制作明了,“烧饼面枣”, “卷煎饼”等饮食与现在饮食差距不大,好借鉴,易上手。《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里面可以找到一些新的面食做法,比如桂鱼,鲈鱼,虾肉等做“浇头”的 “冷淘面法”,再比如用发酵面裹住黄雀蒸制的“黄雀馒头法”,都是今日少见的特色菜式。

“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杜诗中提到的“青精饭”绝对要安利给各位米饭达人。据"本草纲目》据记载,青精饭是用南烛木的枝叶捣汁后浸泡上好的白粳米蒸制而成,常吃有延年益寿、美容养颜的食补功效。如果捣成李子大的药丸,疗效更好。这简直就是饭团的雏形嘛!

清代曹庭栋、黄云鹄合撰的《粥谱》则是喝粥党的最佳古书读物。不仅从择米,择水,火候,食候四个层面分享了烹粥技巧,还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级别提供了一百种粥谱,完美做到百日喝粥不重样。

五、 “零嘴不断”甜品和酒

“术既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众绝粮,乃还至江亭,去寿春八十里。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坐棂床上,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馀而死。”

译文:袁术进退失据,退军至江亭。此时已是盛夏时节,袁术军中已经完全断了粮,能用来充饥的仅有三十斛麦麸而已。天气炎热,袁术向粮官索要蜂蜜水,粮官回应没有。袁术坐在棂床上,连连叹息,大叫:“袁术已到了这步田地吗?”跌倒床下,口吐数斗鲜血而死。

——《三国志·魏书·袁术传》

如何用16本中国古书烹制一桌菜?泱泱华夏,追寻那些舌尖上的历史

当你失去甜食时会发生什么?袁术的故事告诉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没饭吃又没甜品喝,是会被气死的。糕饼蜜饯,茶酒饮品,让一桌菜肴除了果腹外,更加有滋有味。

非常推荐看宋代人的甜品专书。他们的记载并不局限于当代,对前代的甜点也多有提及。南宋浦江吴氏《吴氏中馈录》的“甜点”大类,其下不仅按条罗列了“雪花酥”、“洒孛你方”、“酥饼方”、“酥儿印方”、“五香糕方”、“煮沙团方”、“粽子法”、“玉灌肺方”、“糖薄脆法”、“糖榧方”等糕点制法,甚至还列出了甜点中比较通用的操作技巧“炒面方”和“面和油法”。茶酒则可以从唐代陆羽的《茶经》和北宋朱肱的《酒经》两大经典之作开始入手。

迄今为止,借助16部中国古籍的智慧,一桌中国菜已圆满完成,泱泱中华,物华盛产,身在其中,真是三生有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