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2019-12-07 03:54:50 暂无 阅读:1615 评论:0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而在他去世之后,便是由当时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继承了皇位。

关于这一段历史,近些年的一些影视作品,例如《康熙王朝》、《孝庄秘史》、《少年康熙》等,在对其进行演绎的时候,都极力强调顺治皇帝以及孝庄太后对于康熙皇帝的喜爱,甚至还将此作为了顺治皇帝之所以传位于康熙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然而历史上并不是如此,顺治与孝庄对于康熙的喜爱程度与其他的顺治皇子相比,并无特殊之处。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皇帝能够登上皇位,只是因为他从在当时极为恐怖的天花病毒中“捡”回了一条命,使得他就此具备了其他顺治皇子所没有的一个“优势”,也可以说是“因病得福”,才让他得以非常幸运的登上了皇位。

至于其他理由,除了要证明皇位来源的合法性,维护皇权统治的根基,进而对史料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夸张描述”外,便是文学和影视作品作者们的一厢情愿了。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子以母贵”的角度,顺治和孝庄都不会优先喜欢年幼的康熙皇帝。

众所周知,顺治皇帝最为宠爱的妃子就是董鄂妃了。

顺治十三年(1656年),自董鄂妃入宫以来,便受到了顺治皇帝的独宠,仅一个月的时间,顺治就将其册封为皇贵妃。在此之后顺治还想要废黜掉当时的皇后,进而将皇后的位置给到董鄂妃,尽管遭到了孝庄太后的阻拦,顺治皇帝的这一想法没有执行,但是丝毫不影响顺治对于董鄂妃的感情。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四子,顺治皇帝是兴奋异常,不仅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更是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当众颁布“皇第一子”诞生的诏书,可以说顺治是将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视作了是自己嫡出的长子。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此,当时深受顺治皇帝信任并器重,并且享有极高威望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其后来所著的《汤若望传》中有这样的描述:“这位贵妃(董鄂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

由此也可见,顺治皇帝对于董鄂妃所生儿子的喜爱以及想要确立其为自己接班人的想法是非常明显的,同时这也是人尽皆知的。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不过天命不假,正如《汤若望传》中所记载的,这位皇子不到百天便去世了,顺治皇帝对此是非常伤心,他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还以极其隆重的礼仪治丧,并且为其修建了远超规制的陵寝,以示恩宠。

所以,从顺治皇帝的角度来说,他最喜欢的儿子便是董鄂妃所生的荣亲王。并且即便是在荣亲王早殇,顺治依旧是希望董鄂妃能再度生育皇子并由其继承皇位。因此,其他的皇子在他心中的地位必然是远不及董鄂妃所生的皇子。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孝庄太后,她看重的必然是顺治后宫中的那一众蒙古后妃。

孝庄太后本身就是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而她与她的亲姑姑孝端文皇后哲哲以及她的亲姐姐宸妃海兰珠先后嫁给了皇太极,一来是为了维系满蒙之间的同盟联系,二来便是为了诞育具有科尔沁蒙古血统的皇子继承皇位,所以这才出现了姑侄三人先后嫁给了同一位丈夫的情况。

当然,孝庄太后本人还是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目标”,由他生育皇太极第九子福临顺利继承了大清皇位,成为了顺治皇帝。而她也希望用出身于蒙古部落的后妃充盈顺治的后宫,进而诞育具有蒙古血统的皇子,并由其来继承皇位,这样不仅可以继续巩固满蒙关系,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蒙古诸部,特别是她所在的科尔沁部的地位。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此,她先是让顺治皇帝迎娶了自己的亲侄女,即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孟古青为皇后。然而,由于这段婚姻是多尔衮替顺治皇帝指婚应下的,所以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极力排斥,两人关系始终非常紧张,最终孟古青被顺治废黜了皇后之位,贬为了静妃。

在这之后,孝庄太后再一次为顺治皇帝主婚,让其迎娶了孟古青的侄女,同时也是她的侄孙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第二任皇后,结果依然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抵制。恰逢此后不久董鄂妃入宫,顺治皇帝甚至险些再次废除皇后,最终由于遭到了孝庄太后的极力反对才得以收手,但是这两人之间,也如同顺治与孟古青一样,依旧没有诞育皇子。

而除了两位出身于孝庄太后家族的皇后,顺治皇帝的后宫中,还有四位出身于蒙古部落的后妃,而这些蒙古后妃也不约而同的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抵触,也都没有为其诞育皇子。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顺治皇帝之所以如此,也与其在这一时期与孝庄太后非常紧张而又不和的关系密切相关,顺治实际上就是在用冷落蒙古后妃的方式在表达对于孝庄的不满,而这无异于让两人之间的关系更加雪上加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时的孝庄太后对于其他的满汉后妃以及他们诞育的子女,是带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必然也不会让其喜欢和欣赏,她中意的也只会是那些蒙古后妃以及她们生下的孩子。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从康熙“出宫避痘”一事,也能看出顺治和孝庄对于康熙的态度。

康熙十七年(1678年),年仅四岁的太子胤礽得了天花。从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起至十二月初九,前后十二天的时间,康熙皇帝是寸步不离,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全心全意的陪护着自己的这个儿子,直到胤礽彻底痊愈。而这个时候正是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但是他依然选择放下朝政,陪着自己儿子,这才是一位帝王极度宠爱自己皇子应有的表现。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观康熙,他得到了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怎样的“待遇”呢?

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皇帝得了天花,这一年康熙皇帝还不到两岁,顺治皇帝将其送出宫去“避痘”,而避痘的地点是在西华门外的一所普通寺庙中,在此期间顺治皇帝以及孝庄太后并没有前往进行探视,仅仅是由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前往照看。

《汤若望传》中对此也有一段记载:“(照看康熙的是)一蒙妇携一使女。这位蒙妇为人诚实,她说,她的女主人,就是皇帝的母亲。”

相比较与康熙对待出痘的胤礽,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的做法确实是有些“敷衍”,换句话说,对于康熙,他们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顺治和孝庄在这个时候也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首先,天花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在此之前克勤郡王岳托和豫亲王多铎这两位功勋卓著的“铁帽子王”,都是三十多岁的时候死于天花,让人们不得不对天花有着极强的恐惧感。所以,顺治和孝庄首先要保证的是当时宫里没有得天花的人的安危,对于已经得了天花的康熙,他们所抱的希望并不大。

其次,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在顺治一朝,自始至终都仅仅是名庶妃,没有得到正式的册封与封号,级别与地位非常的低,与顺治皇帝非常宠爱的董鄂妃以及两位蒙古皇后乃至一众蒙古后妃相比,存在感非常的低,这也使得康熙本身受到的关注度并没有那么高。

再次,当时的顺治皇帝只有十八岁,非常的年轻,在此之前的努尔哈赤活了六十七岁,皇太极活了五十一岁,所以当时的孝庄看来顺治还有很长的人生之路要走,以后有的是时间可以继续生育皇子,况且这个时候在顺治还有一位皇子福全在世,康熙也就此成为了“可有可无”般的存在。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此可见,顺治和孝庄近乎于抱着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来对待得了天花的康熙,只不过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年幼的康熙皇帝竟然战胜了天花,健康痊愈了。

当然,康熙皇帝登基后,对于照顾她的苏麻喇姑是及其尊重,而这座他“出宫避痘”的寺庙,也在日后被改称为“福佑寺”,以示纪念。

​这个时候大家还会说,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对于年幼的康熙都是自始至终都非常喜爱,关怀备至的么?至少这件事情上,所谓的关爱确实少了许多。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皇帝登基,全靠汤若望以及险些要了他命的天花。

汤若望,是清朝初年朝堂上倍受推崇的西洋传教士,他在编修历书、普及西洋科技以及推动中西方文化融合上,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顺治皇帝更是称其为“玛法”,以示尊崇。而汤若望也依靠着自己掌握的西洋医术,曾经治好过孝庄太后以及顺治皇后的疾病,因而也受到了孝庄等人的尊敬。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并没有想好选择谁来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他的几个儿子年龄非常的小,他害怕他的儿子们也如同他一样,经历多尔衮一般的宗室王公擅权专政,进而产生浓厚的心理阴影。于是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安亲王岳乐。

这个想法孝庄太后极力反对,汤若望也持有同样的意见,他认为:“幼主临朝固然会影响政局,但帝系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

于是在汤若望的建议下,顺治皇帝放弃了让自己的堂兄岳乐继承皇位的想法,转而要立自己的二子福全为接班人,而这个时候孝庄却坚持要立康熙。

在这样的情况下,顺治皇帝又去征求汤若望的意见。这一次,汤若望再次与孝庄的意见一致,他认为康熙出过天花并且痊愈,进而对于这种疾病有了终身的免疫力。

而顺治皇帝自己本身就是因为身染天花而命不久矣,在此之前,他最爱的董鄂妃也是因为得了天花去世,于是顺治皇帝就此下定了决心,册立康熙为储君。

就这样,非嫡非长,年仅八岁,才智也没有完全显现的康熙皇帝,在顺治去世后登上了皇位,而他能够战胜其他兄弟,进而继承大统的理由便是他得过天花,并且是“死里逃生”、健康痊愈归来,真可谓是“因病得福”。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福全到底有没有说那句“愿为贤王”?他有可能说了,也有可能没有说,但事实的真相并不是关键,关键的只有“合法性”而已。

从福全日后的成长来看,他的性格并不强势,也没有太多的争夺权势的心思,与康熙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的和睦而又友善的,这与他当初“愿为贤王”的愿景非常的吻合。

而没有选福全继承皇位既是顺治皇帝的幸运,更是整个大清王朝的幸运,相比于康熙,福全非常欠缺当仁不让的果敢与敢作敢为的勇气,这一点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对“愿为贤王”的真实与否持反对意见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毕竟福全是康熙的兄长,他的生母宁悫妃董鄂氏在顺治朝时期与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一样,都仅仅是庶妃,所以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中国古代封疆王朝的皇位继承传统,福全无疑是更加具有法理性的继承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便需要增加的是自己继承皇位合法性,于是在史料中将福全刻画成为主动让贤的形象,更符合皇权稳固的需要。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这一点,在雍正和乾隆登基的时候,也都有着类似的情况。雍正极力打压排挤自己的兄长,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直至去世也没有被雍正放出来,而三阿哥胤祉则是被雍正罗列罪名,一再迫害,为的就是一个合法性。乾隆皇帝亦是如此,尽管在此之前他的兄长都已经去世,但是乾隆还是不忘再次批判一下当年与他争夺过皇位的雍正第三子弘时,并且他还非常严酷的打击了康熙非常喜爱的皇孙、废太子胤礽之子弘皙,这也是为了皇权继承合法性的需要。

而康熙除了需要让福全主动“让贤”外,也少不了顺治和孝庄的宠爱与支持,这样也是为了皇位传承的合法性,进而营造更好的舆论基础。当然,后来的乾隆登基后,也在不断的强调康熙皇帝对他是多么的“宠爱至极”,说白了,这也是有着不少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成分所在。

由此可见,对于康熙而言,他能顺利登上皇位的真正原因,也仅仅是靠着幸运的在天花中保全了性命,而至于其他原因,那就真的是只能“仁者见仁”了。

康熙也曾是“苦命”孩儿,“因病德福”更是他继承皇位的唯一理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