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皇帝写一份检讨,三个反王主动归顺,天可汗之国得以延续百年

2019-12-07 09:44:06 暂无 阅读:882 评论:0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理论上说,皇帝是不会错的。即使有错,也是下面的臣子没有起到劝谏的作用。这就是封建伦理对皇权的认识,也是要求所有人忠君的依据。

不过,这个理论有一个小缺口,就是如果皇帝意识到自己错了,或者发生严重的天灾时,皇帝要发布一个罪己诏,告诉天下人,我错了,我会改的。听上去似乎和小朋友写检讨差不多。

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发过罪己诏。从秦始皇以来,总共有89位皇帝,写过264份这种检讨。李世民一个人便写了28份,可能是最多的。袁世凯撤销帝制时,也写过一份。

皇帝写一份检讨,三个反王主动归顺,天可汗之国得以延续百年

所有这些罪己诏当中,最有名的是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反击匈奴、开辟西域,虽然使汉朝扬眉吐气了好多年,但连年征战,搞得国库空虚,百姓穷困。

汉武帝终于认识到这种严重性后,发了这份罪己诏,由此基本停止对外用兵,改为休养生息,以文治国,使汉朝转入正常的国家轨道。不过,比起还有一份罪己诏,汉武帝这份的功效并不是最大。

皇帝写一份检讨,三个反王主动归顺,天可汗之国得以延续百年

这份罪己诏是唐德宗发布的,那个时候,唐朝的藩镇割据已经非常严重,同时出现了四个藩镇自称为王,还有一个称帝,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而唐德宗一份罪己诏,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一大半叛乱藩镇。

唐德宗李适是李隆基的曾孙,他从小生活在大唐盛世的繁荣锦绣之中,对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深恶痛绝。因而轮到他即位后,起先对藩镇的态度是比较强硬的,打算用武力解决藩镇之祸。

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惯例,应由李宝臣的儿子继承节度使之位。德宗不但不肯答应,还调兵遣将发动了削藩战役。把对抗朝廷的几个藩镇打得很惨。

皇帝写一份检讨,三个反王主动归顺,天可汗之国得以延续百年

但是,德宗利用的是忠于朝廷的藩镇,来打击反叛的藩镇。打着打着,忠于朝廷的藩镇也反了,因为他们发现了德宗削藩的真实想法,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和地盘,也加入了叛军。

卢龙、成德、淄青、魏博四大藩镇联合起来,封自己为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趁机自称楚帝,中原一下子变成四王二帝的局面,削藩战争进入紧要关头。这时,德宗又犯了致命错误。

朝廷从泾原调来部队,路过长安准备前往淮西平叛。没想到,不仅皇帝答应给他们的赏赐没有发下来,连供应的伙食都是糙米素菜,引起了士兵哗变,冲进长安城大抢大掠。

皇帝写一份检讨,三个反王主动归顺,天可汗之国得以延续百年

德宗逃往汉中避乱,泾原叛军又拥立另一位藩镇将领朱泚为大秦帝。这是唐朝历史上有名的泾师之变。削藩战争不得不终结,自家老窝都被端了,还奢谈什么削藩。

公元784年,逃难期间,德宗痛定思痛,下了这份《罪己大赦诏》,向天下人表示,天下大乱的责任在于自己,并赦免叛乱藩镇,减免苛捐杂税。

罪己诏出自中朝名相陆贽之手,写得言辞恳切,又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颂行天下后,三个称王的藩镇上表谢罪,取消王号。百姓也纷纷谢恩,心向朝廷。

皇帝写一份检讨,三个反王主动归顺,天可汗之国得以延续百年

平叛的局面开始扭转,朝廷能够集中军力对付继续抵抗的少数藩镇。到第二年,叛乱基本平息,楚帝李希烈投降,泾师之变中的伪帝朱泚被杀,德宗终于回到了长安。

此后,藩镇问题虽然没有解决,但大规模叛乱相对较少。从先后有人称帝,可以看出,此时的藩镇已有代唐而立的野心,只是实力不够,忠于朝廷的力量还很强大。

唐德宗的罪己诏,不同于其他皇帝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度,赦免叛军、停止苛税和商品专卖,使叛军和百姓都得到了实际的好处,争取到民心和军心的支持。

皇帝写一份检讨,三个反王主动归顺,天可汗之国得以延续百年

虽然这份诏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但皇帝向天下臣民低头,给予臣民好处,总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天下人也用事实报答这位皇帝,唐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国祚。唐武宗、宣宗时期,还一度出现了中兴。

最后灭亡唐朝的也不是那些传统的藩镇,他们已经习惯于割据一方,习惯于接受朝廷的册封。直到一个暴发户朱温崛起后,唐朝才灰飞烟灭。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