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梅兰芳与他的“没”派

2018-08-03 16:34:44 网络整理 阅读:134 评论:0

昨天我们说,在老北京开明戏院,一位重量级的观众的到来,使得梅兰芳这次演出成功的意义不同寻常。这位神秘的观众就是印度诗坛泰斗——泰戈尔。《洛神》落幕之后,63岁的泰戈尔异常激动,用极尽赞美的笔触,写下了这样几句诗: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两位艺术大师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因为有了泰戈尔和他的这首诗,后来许多京剧史研究的专著当中,都将1924年5月19日定为中国京剧走入世界的里程碑式的一天。

梅兰芳与他的“没”派

传奇一定会伴随有趣的故事,在观赏《洛神》之后的第二天,泰戈尔向梅兰芳提出:《洛神》一剧应当体现出神话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认为舞台造景过于简单,最好用红、绿、黄、黑等各种颜色烘托出神话气氛,梅兰芳欣然接受并重新设计布景,而这个布景一直被后来的人们奉为经典并且沿用至今。

但是,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也有京剧的顶级票友给了梅兰芳一个“没有”的“没”字(“没”派),这个听起来略有贬义的说辞有些人还十分认同,莫非这些谙熟京剧的人士会对梅派艺术有着微词或者指责吗?原来,这一个“没”字说出了梅兰芳另一鲜为人知的特点。首先作为角儿,梅兰芳对任何人都没有架子;其次,梅兰芳几乎没有在舞台上出现过纰漏;最后,梅兰芳及其尊崇传统,从没有在表演中出风头。那么,梅兰芳当真没有在所谓的表演中出过风头吗?答案恰恰是有,而且就在他的经典名剧《断桥》当中,据说这次的风头还是因为一次舞台事故而出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众所周知,作为民间传说中的经典形象,白娘子就应该是全身素白,全无一点杂色。在早期的演出中,梅兰芳的穿戴一直是严格遵循这一造型的,但在一次演出快开始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家发现跟包师傅居然忘了白蛇专用的东西,这可是当年绝对容忍不了的疏忽,可事情传到了梅兰芳那里,他先是安慰所有人:“别着急,看看拿什么顶替一下。”,这时候,,他看到了桌上的红色绒球,于是装扮起来,在票友们的眼中,改得好则已,改得不好则绝对会被看成是出风头、耍花样,但是整场演出之后,对于这个变化不但没有人异议,而且不管外行内行全都叫好,于是在这之后,这个红球反而成了梅兰芳的招牌。

标签:梅兰芳 他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