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帝国之殇,安史之乱背后的藩镇得失(2)

2018-12-17 12:57:57 网络整理 阅读:181 评论:0

帝国之殇,安史之乱背后的藩镇得失(2)

故而,思前想后,人们发掘其中原因大部分可能就更倾向于第3点,这都是藩镇制度惹得祸。试想,如果没有藩镇的设立,安禄山史思明之辈就不会手握军政大权,没有军政大权,那么就不会有叛乱,没有叛乱则唐帝国就能长治久安、万寿无疆了。看看,这是一套多么严谨有理的逻辑,后世的赵匡胤同学估计小时候就是在上这节课时非常认真,以至于后来赵匡胤在出任大宋集团CEO时的第一件重大举措就是强干弱枝。结果历史我们也知道了,大宋集团倒是再没有藩镇的祸害了,只是每每抵御外诲十战九输,好不憋屈。

帝国之殇,安史之乱背后的藩镇得失(2)

然而说一千道一万吧,你说上面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好像我们也不能这么讲。其实笔者首先想说的是,即比如一场战役,即使再出色的名将也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一定必胜。在战场上,将领的工作是搜集尽可能齐全和准确的情报,然后根据情报选择战术,指挥军队行进,给部队下达各种作战命令。但就是优秀的将领也只是能把这些工作完成得较好,却也不能保证百分百胜利,真实的战场环境里形势往往变化莫测,除了骗子很难有人会说自己对形势完全把握。如是山洪爆发冲垮了一座重要的桥梁使得增援部队不能及时赶到,亦或者一发流失击中了敌我双方的重要人物,那都可能随时会改变整个战场的局势。而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来说,亦同样是这个道理。早年如是论道两国战争的胜负,人们多会以GDP或者综合国力来横向比较,而如果战争胜负真是如此单纯,那世界就真是简单多了。

话回正题,唐朝的安史之乱固然有设立藩镇带来的影响,但完全归之则并不妥当。而要解释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来剖析唐朝的藩镇及其背后的战略思想。

与汉武不同,就对外政策上,唐朝自太宗李世民开始,唐帝国的智囊们就始终在尝试建立和维系一套“天可汗”的新同盟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各会员国均享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不过,他们又必须和平共存,不得互相攻伐,而且在政策上也不得背离唐帝国的大战略。为了维持此种国际体系的顺利运作,作为盟主的天可汗也就有下述的权利和义务:

(一)各国君主死亡或缺位时,其继承人必须由天可汗下诏册立,以示合法承认。

(二)各国之间发生纠纷时,由天可汗派员为之仲裁,会员国必须接受其裁决。

(三)各国若受侵略,得请求天可汗予以援助。

(四)天可汗可调集各国兵力组织联军以伐不义,联军统帅由天可汗任命之。

(五)各国兵亦得接受征召,到中国平定内乱。”

上文出自《钮先钟-中国战略思想史》

帝国之殇,安史之乱背后的藩镇得失(2)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态,一方面是源于汉匈战争的历史经验,另外一方面也源于唐帝国自隋以后如何以少量人力去拓展和维系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疆土。考虑到帝国的人力无法像传统那样化外土入中国,故而帝国的高层选择了一种“共尊盟主”的方式来平衡各方势力,从而侧面保护中国本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