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这堂最难讲的传统课,他们这样讲到战士们的心坎里

2019-09-17 09:58:45 暂无 阅读:1962 评论:0

传统,指的是从汗青延传下来的思惟、文化、轨制等,它储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也雕刻着一支戎行的基因和初心。我军的庆幸传统,是无数前辈在对幻想与崇奉的苦守中,在生死与血火的考验中,在牺牲与贡献的选择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弗成断裂的根脉。请存眷今日《..报》的报道——

这堂最难讲的传统课,他们这样讲到战士们的心坎里

让“热忱燃烧的岁月”真实再现

■刘晓杰 闫飞 ..报特约记者 付晓辉

什么教育课最难讲?

“优良传统教育课!”北部战区陆军某工程维护团指导员王克斌脱口而出。

王克斌地点的“劈山开路前锋连”是个工程连队,曾被国防部授予声誉称号,汗青厚重。1951年,一位作曲家来连队投军磨炼,被官兵构筑川藏公路的艰辛所打动,写下广为传唱的歌曲《讴歌二郎山》,“二郎山精神”由此著名。

作为“二郎山精神”的发源地,连队分外留意庆幸传统的传承弘扬,每月一次的优良传统教育课雷打不动。

几个月前,王克斌就任连队指导员。走进连队声誉室,翻看那些浸染着艰辛岁月、诉说着奋斗精神的老照片和老物件,他深受触动,暗自下定决心:必然要讲好传统课、当好新传人。

为了让传统教育课更好听、官兵更爱听,王克斌使出了满身解数,精彩课件、视频、音乐等轮替登场。可几个回合下来,他发现,本身最看好的传统教育课并不“卖座”。

昨天那些感天动地的故事,为何难以打动今天的官兵?

下士管清祥说:“指导员讲得看似走心,却打动不了我心,因为谁人年月,毕竟离我太远。”

四级军士长赵学滔则感应,“或者听多了,就麻木了”。作为连队的文艺主干,他经常列入团里的演讲竞赛。每次演讲,他都以传承“二郎山精神”为主题,..都拿高分。然而,“声誉越来越多,打动却越来越少”。

如何才能把传统课讲到官兵的心坎上?王克斌一向吃力吃力思索。

起色发生在方才曩昔的这个炎天。在建连70周年之际,连队迎来了100多名退役老兵返营“投亲”。在练习场、在声誉室,他们深情回忆起昔时旧事,一面面锦旗、一张张照片就像被破译了的藏宝图,吸引官兵徜徉汗青,流连忘返。

循着老兵们的动情讲述,连队官兵你一言我一语,从新审视这间熟悉的声誉室以及连队的庆幸传统。看着老兵们与连队官兵的热情交流,王克斌对若何上好优良传统教育课也有了新的思虑。

由谁来讲,有时比“讲些什么”更要害

周五下昼,听班长说周末有老兵要回连队,担当连队声誉室讲解员的下士刘正文撇了撇嘴,一肚子的不愿意:又得搞卫生、背稿子,周末要“泡汤”了!

那时的他很难想到,这个周末将如何影响他的军旅轨迹。

“下面展示的是连队分歧时期的英模人物,他们是我们进修的楷模。”周末,老兵如期来队。走进声誉室,刘正文按背好的稿子为老兵们诠释。

“这个,是我。”人群中一位老兵手指一张照片徐徐说道。人头攒动的声誉室里,这个平静的声音几乎被嘈杂声覆没,刘正文却仿佛听到一声惊雷。

担当讲解员以来,那张照片刘正文已看了不下30遍。照片上的兵士正在进行打眼功课,照片下方写道:“硬骨头”兵士孙祥林,曾被哑炮炸伤右臂致残,身上残留20多块碎石,还持续充任钻机手,一连3年出全勤……

刘正文怔怔地望着面前的老兵孙祥林:年过半百,面容驯良,中等身体。谈及30年前那次爆炸、手术,以及后来拖着病体重回坑道、伤口碎裂送回病院,他语气平静,就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

尽管这些故事刘正文已烂熟于心,但同样的故事从孙祥林口中说出来,每句话、每个字,给刘正文的感受都跟“背稿子”时判然不同。

接下来的半天,刘正文陷入了深思。他细心审察声誉室里那行精明的文字:“英勇固执,敢打硬拼,乐于贡献,勇争第一”,然后从新审视本身。

半年前,他分流到这个连队,高强度的练习一度让他感应吃力不胜言。来队没几天,他就申请休假,想回家休整一阵。假期竣事归队,他却感受脚步加倍繁重,“再熬两年就退伍”的念头油然而生。

老兵来队事后,刘正文就像是换了小我,他决心“在军队历久干下去”,并起头迎头赶上。一个月后,他报考了士官学校,并在预考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就。

面临面聆听老兵们的故事,深受触动的不只刘正文。老兵刘东江的讲述,让不少官兵听得眼圈发红。

1971年的一天,连队在深山里构筑炮兵工事。“轰”的一声巨响事后,石块像雨点一般掉落下来。身为平安员,刘东江赶紧吹哨通知人员紧要撤离。见战友们都撤了出去,他才拔腿往坑道口跑,就在这时,一块巨石把坑道口堵死了。

巨石撬不动,又不克炸,皮相的人无计可施。6小时后,刘东江硬是从坑道拱顶与山体的裂缝间一点点地爬了出来,满脸是泥、指甲磨掉了、衣服扯成布条、大腿鲜血直流……谁能想到,第二天,刘东江又出工进坑道了。

刘东江讲完故事,博得官兵强烈拍手。此情此景,令王克斌深有感想:“一堂传统课,由谁来讲,有时比‘讲些什么’更要害。”

看在眼里,才能更牢地记在心里

老兵葛毓臣战战兢兢地捧起一沓旧报纸,郑重地交给连长修英杰,修英杰第一时间将其存进了声誉室。

“几份报纸能有什么特别的来头?”见此景遇,列兵王狄出于好奇,跑到声誉室顺手翻了翻,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

个中的一份是1966年3月3日的报纸,泛黄的纸页上,粗黑题目“‘劈山开路前锋连’思惟红作风硬”非常精明。这则新闻记录了其时连队被国防部授予声誉称号的“高光时刻”。

另一份是1972年3月18日的原..《前卫报》,4个版面写的都是统一小我——全国筑路圭臬、连队的八班班长韦江歌。

几张披发着汗青气息的报纸,把王狄拉回到了一个个连史上的主要现场:“就似乎亲目击证了老连长沈昌山从上级首长手中接过‘劈山开路前锋连’的锦旗;亲眼看到了韦江歌老班长和战友们腰上系着绳子悬在半空,喊着号子抡锤打眼放炮,构筑川藏公路……”

“这和教育课上敷陈我连队汗青庆幸、韦江歌事迹动人,完满是两种感受!”王狄感觉,这几张年月长远的报纸帮他打开了一扇从新熟悉连队庆幸传统的大门。时隔不久,他报名参选了团里的“二郎山人”电视台主持人。

“把见证传统的‘物证’摆在官兵眼前,自己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教育。”王克斌从中受到开导。紧接着,他又出了一个新招——把仓库里丰年头的老物件都搬出来,摆在官兵能看获得的处所。

那天,下士李小恺接到义务,要将4台工程机械车倒入车库。想着时间不长,李小恺就没开车上的空调。室外气温30多摄氏度,驾驶室里闷热非常,停稳两台车后,李小恺已是汗流浃背。等把车辆悉数入库后,跳下车的李小恺边擦汗边吐槽“鬼天色”。

路过一台老式推土机时,他口中的埋怨戛然而止。这台“老爷车”不光没空调,并且动员机排电扇直对着驾驶室,的确就是个烤炉。“可就是如许的车,老班长们驾着它一路劈山筑路!”李小恺感伤万千。

现在,在这个连队,传统的印迹随处可见。门厅最惹眼处,用大字雕刻着“二郎山精神”;连队正门前,是“劈山开路前锋连”的连旗;官兵的床头卡上,开首写的都是“我是‘劈山开路前锋连’的一员”。

“看在眼里,才能更牢地记在心里。”自认为“讲欠好传统课”的王克斌发现,传统有时候需要的不只是讲述,而是要用特别的载体去呈现。

崇敬谁就会进修谁。前不久,为备战上级审核交手,吃力练单杠的四级军士长田兆彬双手磨出了8个老茧。审核时,田兆彬一口气打破团练习记载。跳下单杠,人人才发现他手上的8个老茧全被生生磨掉,手掌上鲜血淋漓。

没有亲自体验,就难以感同身受

这堂最难讲的传统课,他们这样讲到战士们的心坎里

事非经由不知难。传统教育课上,连队组织官兵体验老一辈工程兵常用的小推车,很多官兵推着跑一趟就直呼“不易”。 王克斌摄

又到了每月一次的传统教育课。这堂课,王克斌没有放在室内上,而是把人人带到车场,指着装有3袋水泥的小推车说:“今天的教育内容就是推小推车,每人3圈。”

老兵回营那天,看着连队的新型钻机、轮式装载机等新装备,老兵们抚今追昔,谈起当初抡大锤震得虎口出血、推小推车推到双手磨烂,人人感伤万千。其时王克斌就心中一动,为何不让没有抡过大锤、推过小推车的官兵亲自体验一下呢?

这些体验对年青年头的官兵来说很新颖。三班兵士常博彦伎痒,第一个握住了小推车车把。不虞,他刚推出两步,只有一个车轮的小推车就起头左摇右晃,常博彦也差点被带倒。3圈下来,他便气喘吁吁。

“连队声誉室有张照片,讲的是以前赶工期,老兵们推着载重100多公斤的小车一路小跑,往坑道深处运材料。一世界来,有的人手掌都磨掉皮了。”亲自体验事后,再看那张照片,常博彦心中有了一些随从前纷歧样的感触。

事非经由不知难。“以前指导员上课总讲老兵抡大锤把虎口震裂,我固然从图片上看到过大锤长啥样,但心中照样半信半疑。”在连队组织的传承“二郎山精神”故事会上,崔波分享了他的新体验:“那天,我抡起那把八磅重的大铁锤狠狠砸下去,只一下就震得我胳膊酸痛,虎口直发麻……想想连队的前辈们,真是太不轻易了,向他们进修!”

没有亲自体验,就难以感同身受。王克斌认为,今天的官兵对昨天的人和事贫乏直观感触,难以“同频共振”是正常现象,这也是一些传统教育课讲不到官兵心坎上的一个主要原因。

找到了症结地点,该连的传统教育课也随之“变脸”——

一次,连队组织拉练,全副武装的官兵在坎坷山路上行军40公里,不少官兵脚上起了水泡。到了终点,不少人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

不经意间,王克斌发现前方有处连队30多年前构筑的国防工程,进口就在半山腰。他马上整队,组织官兵沿着陡峭山路持续往上爬。见有兵士叫吃力,他便打开“话匣子”:“30多年前,就是沿着这条山路,连队的前辈们扛着百斤重的水泥进出,推着全是石头的小推车往返……他们有吃力不言吃力,有的人还因为塌方长逝在这里……”

部队逐渐恬静了下来。不知是谁起了个头,人人一路唱起了连歌:“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铁打的汉……”一首布满力量的《讴歌二郎山》响彻山谷。

还有一次,连队组织官兵在某国防工程内进行体能练习,半小时功夫,就有兵士直呼闷热。见此情形,王克斌便组织人人坐下来,重温连史上谁人“穷冬里中暑”的故事。

“其时,室外大雪纷飞,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在坑道内,时任指导员付自立带头扒渣、运石。一连功课10个小时,满身大汗淋漓的他一头昏迷在地。送到山下病院,大夫连说弗成思议,第一次见大冬天还中暑的……”

讲到这里,王克斌欣喜地发现,这一次,再也没有人一脸懵懂、半信半疑了。

找准庆幸传统的“精神领导”

■陈军

传统,指的是从汗青延传下来的思惟、文化、轨制等,它储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也雕刻着一支戎行的基因和初心。

我军的庆幸传统,是无数前辈在对幻想与崇奉的苦守中,在生死与血火的考验中,在牺牲与贡献的选择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弗成断裂的根脉。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汗青和实际的经验证实,用庆幸传统启迪人、教育人、陶冶人、塑造人,是我军连结性质宗旨、作风本色以及提高斗争力的主要包管。

然而,在传统教育过程中,个体年青年头官兵认为,传统“看不见摸不着”,离本身太远;也有个体教育者感觉,传统课太难讲到官兵心坎上。每次传统课,本身就像“一位蹩脚的汗青教师”,怎么讲都感受曩昔和如今隔层山。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走近汗青,走近产生优良传统的血火岁月。走得不敷近,天然难读得懂;因为没读懂,所以很难被打动。

在返营老兵们的嘴里,故事之所以有“嚼劲”,让人回味无限,就在于他们讲得竭诚、讲得生动。故事虽很遥远,却让人仿佛身在个中。

每个历经生死考验的老兵,都是一部写着庆幸传统的“无字书”。书里写着“生平铁石心,忘家思报国”的爱国情怀、“牺牲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的高贵高声境界……

以他们为领导去探寻汗青,天然能咀嚼到幻想、信念、牺牲的具体、生动和厚重,感触到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其实,只要擦亮眼睛,找准领导,我们总能找到走近汗青、走近庆幸传统的载体。一本写满魔难绚烂的连史、一间洒满荣光的声誉室、一个陈旧斑驳的老物件……走近它,它就平坦你,给你打动;读懂它,它就滋养你,给你力量。

在收集短视频火热、虚拟实际手艺风行的今天,人们日渐习惯以更直观的体式获守信息。若何让庆幸传统也“看得见摸得着”,这是教育者必需面临的时代考题。

汗青中有属于将来的器材,找到了,思惟就永恒;传承下来了,成长就永恒。让庆幸传统照亮强军征程,必需扎实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经受强军重任”主题教育,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方针增添正能量、做出新进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