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春运会“消失”吗

2020-01-17 04:56:41 暂无 阅读:1688 评论:0

长江网评论员 周劼

每年吐槽不完的春运,会在目力可及的若干年里“消失”吗?

从逻辑上说,春运不是自古就有,当然也不会永远不绝。按照现在的标准,真正的春运是从1979年开始的,那一年新华社消息称:“春节期间有1亿人次乘火车。”亿级别,大概是春运的最好标志。

春运会“消失”吗

1月14日上午,武汉火车站候车大厅里秩序井然。记者杨涛 摄

为什么是1979年?你会脱口而出:改革开放。

没错,大事之上一定有大势,那时国家的大势就是改革开放。有了改革开放才有春运这件大事。我们可以细数:

以广东沿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勃兴,需要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而同时,中国农村对于劳动力的束缚开始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城务工。这两股潮流在广东沿海汇流。农民工在南方打工,赚了钱要回家过年,于是春运主力务工客流形成;

另一方面,城市户籍制度松动,大量的城市人口在异地就业,逢年过节要回家探亲,他们主要在大城市之间,或大城市小城市之间往返,于是春运的另一主力探亲客流形成;

还有每年大学生放寒假的时间和春节有大幅重叠,随着大学扩招,春运第三主力学生客流形成。

这三股客流是叠加的,用专家的话说,这三大春运主力“均为刚性需求”。正因如此,1994年,中国春运旅客发送量突破10亿人次,2006年达到20亿人次,“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就是那个时候叫开的。

可见,真正的春运是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个社会现象,也是经济现象。它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经济转型的产物。

溯往以知来。我们今天再次细数:

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农村可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已十分有限,农民工总数已无太大增长空间;

城市户籍制度的放松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身份、生活方式和服务待遇市民化,使农民更容易在城市安家落户,不必季节性迁徙;

工业化虽已进入中后期,随着东中西、南北方区域之间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本地化就业趋势将会逐步显现,就近就业人口比重将有所提高……

所有的因素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点:春节的流动性将减少。你会发现,春运的基础在解构,我们当下新时代的发展之路面临另一次转型,大势之下是大事,春运的“消失”,可能就是一件这样的大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