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自主招生论文频频造假?公开问责让制度“长牙”,才能告别“不由自主”(3)

2018-08-16 22:00:14 网络整理 阅读:140 评论:0

对比研究公款吃喝问题的破解路径,我们可以有更清晰的判断、更深刻的体会。早些年前,街头,巷尾,村口,哪里都有公款吃喝者的身影。无论因公因私,只要能纳入名目,一律公款买单。有人做过统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出台的相关禁令多达上百项。相关部门的规定越来越细,但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吃喝之风,屡禁不止。而在2012年底,“八项规定”全面实施之后,公款吃喝遭受“史上最强”打击,直至今天,人们再也难以见到任性挥霍公款的“饕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公款吃喝,为什么很快得到有效遏制?原因在于,过去的查处,大都是“自罚三杯”轻松过关,而现在,深挖严查,,公开问责,并且指名道姓。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一个“公开问责”, 管住了一张张大嘴,胜过了上百个红头文件。自主招生中塌方式造假现象,令人痛心,因为涉事的主体都是不满20岁,尚未踏入社会的高中生,当然,大多数论文造假,并非他们独立完成,可能是父母师长的越殂代疱,可能是几代人的共同谋划。有关部门如果从高中学校、自招院校以及学术期刊三个路径进行逐一排查,最后逐一追责问责,指名道姓,公开通报。相信问责只要正式开启,就足以震慑投机取巧者,吓退弄虚造假者。

公开问责的最大意义是,可以倒逼所有环节各负其责:学术期刊会恪守科学、客观、公允的学术品格,不是盲目选用关系稿、人情稿、付费稿;自招院校可以借助面试等简便形式复核写作背景,复盘研究过程,将造假者淘汰出局;高中学校更会对学校的公信力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从源头上把住自主招生的“进口关”,而不会沦为造假的助推者、合谋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