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评析】溢出屏幕的“网感”,让正能量鲜活生动(2)

2018-06-05 01:47:49 网络整理 阅读:77 评论:0

国人对于女排精神是自带认同的。如果说,《朗读者》中郎平参与的段落充分展现了国家媒体的气度与风范,通过充满仪式感的呈现方式,完成了对民族自豪感的重温,对女排精神的再度致敬。那么,惠若琪参与的这个网络节目段落,则以朋友闲聊乃至拿捏适度的“调侃”式话语,不着痕迹又极为生动地让观众“get”到了冠军的过人之处。此外,“训练之余偷偷叫外卖”等生动的、少有听闻的“女排传统”,配上“我也这么干过!”“被可爱到”等字幕,更是一秒拉近了运动员和观众的距离。

【评析】溢出屏幕的“网感”,让正能量鲜活生动(2)

类似以上这种“溢出屏幕”的“网感”,在网络节目中已经不是个案。网络节目的这种特性,与其生发的互联网这片土壤直接相关。网生代已经习惯了公众人物在社交网站上个性、日常、直接的表达。网络节目的创作者,是以“产品经理思维”在做节目,他们想尽方法了解观众所需,对不同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的不同感受,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在创作中,他们也将观众的需求作为对自己的要求,尽力规避距离感、隔膜感。“网感”,可以说正是网络节目创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果。

“网感”是创作者有意创造出来的,但“网感”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作出高度概括的精炼描述似乎并不容易。业界从实践中去归纳,一般把网络节目呈现出的诸多与电视节目不同的特质,笼而统之,都称为“网感”。有时,“网感”多少是带有一些负面色彩的。比如,有人觉得“网感”就是“狗血”“雷人”“大尺度”。但事实上,以这类内容博眼球的做法,在如今的网络综艺特别是重点节目中已经很少见了。更多节目的问题和不足,还是在于有些急功近利。为观众特别是网生代观众提供精神指引、情感共鸣、心灵抚慰的主动尝试,尚未形成风气。不少节目还在利用他们的懵懂、冲动、叛逆和不成熟,热衷于寻找并回应其即时的、浅层次的精神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