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越是做不好越需要耐心想办法去钻研 吴国林:择一事终一生

2018-10-24 09:01:41 网络整理 阅读:124 评论:0

越是做不好越需要耐心想办法去钻研 吴国林:择一事终一生

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年近六旬的吴国林戴着蓝色安全帽,身上的褐色工作服沾着斑驳的机油,看起来和普通工人没什么不同。

可对于陈列在这里各式各样的汽轮机,鬓角已斑白的他,显然有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他可以通过震动和运转的声音诊断它们的疑难杂症,用简单的扳手、榔头让它们药到病除,默契得就好像这些机器会和他“说话”。

从18岁进入杭汽轮集团,至今,吴国林已经和汽轮机朝夕相处了42年。这42年,恰逢改革开放步步深化,成就了他与汽轮机的缘分,也改写了他的人生。如今,仅有初中学历的他,已是拥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的钳工高级技师。

吴国林不善言辞,可一聊起汽轮机,话就多了起来,“上万个零件组合在一起,它能长年24小时连续转动,就像不会停歇的电动马达,给各种各样的工业提供原动力,你不觉得,汽轮机很神秘吗?”

由于父亲是杭汽轮的老职工,吴国林在耳濡目染下,一直对汽轮机暗藏的“高科技”充满好奇,打心底喜欢它。

上世纪70年代,恰逢国营企业杭汽轮招工300人,吴国林如愿进厂。他被分配进总装车间,负责汽轮机的装配、调试,“这是汽轮机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决定着机器的质量。”

1979年,吴国林学徒出师,正好赶上国营企业体制改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加工资。根据级别,一级增加5元到7元。”吴国林说,承包制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厂里开始有了钻研技术的苗头。“我们四五个人一间宿舍,经常把图纸带回去,熬夜研究。可有些德文翻译不到位,无法理解,就第二天大家一起讨论。”

汽轮机内部的神秘世界,远比吴国林起初的想象更加复杂。“精度要求很高,制造误差要控制在3丝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二分之一。”吴国林说,有时候,一颗螺丝钉拧的力道不同,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