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福州:排涝滞蓄,“大美”西湖另一功德(3)

2019-01-14 09:35:57 网络整理 阅读:108 评论:0

城市有水,便有了灵气。“西湖丰富的文化遗产,赋予了榕城独特的水环境、水文化。”陈能志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更是提出“古人采用湖体调蓄、滞蓄洪水的思路,值得当代福建水利工作者学习借鉴”。

“三湖”仅存一湖

福州西湖为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晋安郡守严高所凿,这是史料记载的最早年份。福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严高凿湖蓄溪水,“垒石为闸,键木为关,吞吐溪江,,蓄泄有制”。

明代李思成《重修西湖闸记》说:“闽地入春多雨,当畚锸方兴之时而水且滥入,不胜澎湃之灾;至夏苦旱,当桔槔欲施之时而尘坋相吹,曾不收涓滴之润。”《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茅林立推断,西湖自然地势本来就低,加上人工开挖,形成湖泊,其功能一为蓄水,二为溉田,可知“这是一个利民利农的水利工程,西湖的成因应该是天然加人工”。

到了唐末,福州西湖已然是游览胜地。五代时,成了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的御花园,湖滨筑有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及亭台楼阁。至宋代更富盛景,辛弃疾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疏浚西湖,为湖岸砌石。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

与西湖功用相同而毗邻的,原本还有东湖和南湖。东湖隔龙腰与西湖相望,相传当初严高同时开挖西湖和东湖,“尝欲凿之以通西湖,往往昼凿夜合,俗云龙腰云”。茅林立说:“今天的龙腰、湖塍、湖前、琴亭等地名,都是旧名沿用,可以想见昔日情景。”西湖与南湖(今杨桥路柳桥一带)有沟渠相通,目的是导西湖水于南湖,再入江中,可知“三个湖是系统的水利工程”。

北宋庆历年间,东湖渐渐淤塞,到了南宋淳熙年间已完全淤塞,成为农田,这只经历了大约140年。南湖本来较小,刘克庄《浚河记》载:“今南湖半为茭地,蓄泄无所,田失灌注,民罹漂害。”茅林立据此分析,南湖在南宋时期开始淤塞,到了清代,两湖已经不存在了。

标签:排涝 西湖 功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