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内藤湖南 从“中国通”记者到东洋学巨擘(2)

2018-07-02 05:03:10 网络整理 阅读:201 评论:0

这里有一张照片,是他葬礼的场面,上面有“极乐”二字,下边“博学多识”四字,是当年伪满皇帝溥仪给他题的。还有这个,是郑孝胥给他写的一个诔辞,这是伪满洲国一个地方长官给他写的挽联。所以,他晚年的时候,作为中日之间,特别是..和伪满洲国之间一个文化学术的权威,在..和伪满洲国的一些高层影响都非常大。他不仅仅是一个学者,而且是在中日关系上有发言权的一个人。

前半生做记者,使得他有非常敏锐的世事洞察的自觉和能力

正如我们讲座题目所示,“从‘中国通记者’到东洋学巨擘”,他前半生是做记者,记者这个职业使得他有非常敏锐的世事洞察的自觉和这方面的能力。

作为一个学者来说,我们说他是个另类,因为他没有什么博士学位的头衔,既不是东京大学本国的博士,更不是留洋的博士。他就是19世纪下半叶在家乡秋田受了一个师范教育,本来应该在地方上做小学老师的。后来他离开家乡到了东京,在一些有影响的报纸上做评论员,写文章,是报刊的主笔。

比如《..人》杂志,实际上是西方文化进来以后,..具有民族主义情感的人编的一个杂志。我们知道..有“和魂洋才”之说,就是主张“和魂”的一派知识分子做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内藤思想的出发点,他是一个立足于东方文化的人。后来,他做到大阪《朝日新闻》——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了,一直到现在,我们都知道《每日新闻》和《朝日新闻》是..最重要的两家新闻报纸。在《朝日新闻》的时候,他显现出对于中日文化、对于中国时事犀利的分析眼光,比如说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他都发表了和当时..国内舆论并不太一样的观点,因为他了解中国文化。

甲午战争以后..被割让给..,内藤主动请缨到台北的《..日报》去做记者。他也是想了解一下,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底是什么样的民风人情,以及..对于殖民地的近代化改造,应该怎么样来进行。当时..的工作生活还是比较辛苦,他做了两年。1900年,就又回到《朝日新闻》,一直做到1907年,开始进入京都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