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1 小时能干什么——时间效率里的改革开放 40 年

2018-07-04 11:33:53 网络整理 阅读:176 评论:0

大型收割机正在农民谢明生的麦地里工作。

新华社太原 7 月 4 日电 ( 记者吕梦琦、刘扬涛 ) 1 小时能干什么?过去 40 年,不同的答案差距如此悬殊,让人更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53 岁的谢明生是一位地道的农民。1978 年改革开放时,他刚满 13 岁。那时候,他最厌恶的农活就是夏天割麦子。烈日晒得他脸上脱皮,麦芒刺得他浑身发痒,胳膊上密密麻麻全是小红点。

最让他气恼的是,就算一刻也不停,他 1 小时也只能割完一小垄麦子。他的父亲是个 " 快手 ",一天也割不完 1 亩。在那个靠双手和镰刀的年代,种地费时费力,谢明生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上。

这种状况持续了 10 年。一直到 1992 年村里有了拖拉机,他卖掉了自己的耕牛后才开始好转。这之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夏收时间越来越短。今年夏天,谢明生站在自家田埂上指挥两台收割机,1 小时就收完了 20 亩小麦。

1 小时能干什么——时间效率里的改革开放 40 年

收割机在麦田里工作。新华社记者刘扬涛摄

" 以前我们一家 6 口要干半个月,现在只要 1 小时,所有环节都颠覆了传统,连洒农药都改用了无人机。" 谢明生称。

谢明生的家乡山西以煤闻名。但就算是煤炭行业,如今也早已不再是 40 年前的样子。

1978 年,山西省煤炭年产量只有 9700 多万吨,平均 1 小时只能产煤 1.1 万多吨。2017 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近 8.6 亿吨,平均 1 小时产煤约 9.8 万吨,翻了近 9 倍。

29 岁的赵兆丰出生在一个矿工世家。他的爷爷赵八明曾是新中国第一座红色矿井——石圪节煤矿的采煤队队长,他的父亲则是另一座煤矿的机电工。没有人比他们更能体会这种效率上的差距意味着什么。

" 我在的古城煤矿是新建矿井,皮带宽度达到 1.4 米,速度达到 4 米 / 秒,年产煤 1200 万吨。" 赵兆丰自豪地说。

这让 80 岁的赵八明经常以感慨的口吻回忆自己年轻时在井下挖煤的日子。但他所在的那座老矿远没有孙子工作的这座规模大,并且已经在 2016 年被地方政府关停。

1 小时能干什么——时间效率里的改革开放 40 年

绿荫环抱下的山西省漳村矿。新华社记者刘扬涛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