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儿童文学(3)

2018-07-20 03:53:02 网络整理 阅读:129 评论:0

薛涛曾经把这样的果子交给自己的女儿。在女儿小的时候,他带她去山区,递给她一个野梨,女儿舔了一下,说太酸太涩,但他让孩子一定吃一口。“天底下的瓜不都是甜的,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吃苦味的瓜。另外,万一天底下所有的甜瓜吃光了,这种苦瓜也能救你的命。”在写作中,薛涛不介意用适当的苦味“冒犯”读者,“这十本童话,甜味的不多。我只想告诉读者,我的小店卖各种滋味的瓜,就是不卖甜瓜。你若只喜欢吃甜瓜,就去旁边的小店买,那样的小店多的是。我写儿童文学少有顾忌,我甚至喜欢有一点‘冒犯’,可是我不怕误了读者。心中有大爱、关怀和悲悯,我不必患得患失、却步不前。”

一谈儿童文学,人们常把“教育意义”或“寓教于乐”挂在嘴边。然而对“甜味”的拒绝,对“各种滋味”的热爱,使得薛涛的童话在教育和启发层面远离了确定答案。他相信文学无形中的力量,“高级的文学不给答案,只给读者寻找答案的心灵力量。一部作品如果还停留在教育、教化的层面,那么至少说明它的情怀是欠缺的,艺术性也是欠缺的。好的文学应该化有形为无形。”

如今的童书,非常讲究市场细分,什么样的书适合多大年龄的孩子,常常有明确的标识,很多作家也会瞄准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创作。然而薛涛说他创作的出发点是“自我”而非读者,他相信“掏心掏肺”的表达迟早能打动人心,“我写作的时候无法想到读者,只想着怎么把一个故事写得充分,写得精彩,写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我最先考虑的是自己满意,几乎没想过它们是给多大的读者看的。9岁?还是99岁?也许都适合呢。”

薛涛的童话的确能跨越年龄,成年人读了也能有所收获;而且它们也能跨越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读起来应该都没有障碍。实际上他的童话已经“走出去”了,在今年的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不少国外的出版商注意到了这套书,智利一家出版社决定出版其中的六本,还有数家出版社在商谈中。“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甚至主动表示,希望能给薛涛新的作品做编辑。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副主席张明舟出席了《薛叔叔哲学童话》在京的发布会,他说薛涛的作品“太拿得出手了”。他相信,继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之后,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会有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以及插画家陆续获得这一荣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