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流量剧集体扑街 “玛丽苏”连升三级(2)

2018-08-17 03:23:28 网络整理 阅读:143 评论:0

有趣的是,三部作品不约而同呈现为一种情感逻辑深层次上的分裂:一方面是文本内部贯彻的残酷丛林法则,在生存压力下人的感情需要都被极力压抑到最低限度,爱的代价是沉重的,被述为主角自虐般的情绪。紧迫的是“首先要活下去”,然后去争取“拥有自己做选择的权利”。他们在各自的“一生总月深露重”中,要保持一直清醒、一直克制,现实生活中的“爱无能”借感情上禁忌的包装得以重新讲述——不是不爱,是不能爱;在后宫的生存要步步惊心、如履薄冰。另一方面是游戏化的生存,升级、打怪、纠葛一旦难以理清索性就删号重来,生存艰难却毫无反抗、对来自长辈的、阶层的、游戏规则的甚至于命运的反抗均无,只有逆来顺受和留待下一世。体验是轻的、生存也是轻的。

在“轻”与“重”的分裂之中,“爽”是为了寻找日常情绪的出口,“虐”则是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感。对于“狗血”、“虐心”与戏剧性情节的追求,是为了在这个失重之“轻”的体验中借“虐”的痛感刺激来确认自身的存在,“狗血、虐”或“爽”让他们得以逃离日常。或许故事早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已经被穷尽了,正如《秘密花园》《太阳的后裔》等大热韩剧的编剧金恩淑所说,“对观众而言,只能接受5%的创新”。看似是不断更新的“玛丽苏”内核仍旧沿袭“痛”与“快”两种机制。

佛蒙特大学的研究者曾利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文本数字化等手段,,用大数据的方法分析了1737本故事,总结出了六种最受欢迎的故事套路:由穷变富、由富变穷、陷入绝境然后成长的三种设定和伊卡洛斯式、辛德瑞拉式和俄狄浦斯式的三种原型。伊卡洛斯式悖论和俄狄浦斯式命运的悲剧——那些使他们丰盈的、创造了他们的最终使他们毁灭。宿命感的悲剧较少为大众文化所接受,撄人心而后净化人心的悲剧正渐渐被渴望娱乐化的时代淡去。而辛德瑞拉式童话、逆袭、绝境后的成长则成为了戳中受众爽点、按摩他们精神的固定模式,这三重文本显然正是“玛丽苏”故事的叙事要素。不仅“玛丽苏”,与之相对的“杰克苏”同样复制此一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