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江湖儿女》:一半是江湖 一半是儿女(3)

2018-09-23 09:43:37 网络整理 阅读:75 评论:0

剧本中有情有义、终身未婚的女主角巧巧,则源于贾樟柯对女性和身边朋友的理解。他觉得相比男性,女性的义气更纯粹。此外,他身边的一些女性朋友一直没有结婚,他对她们的生活感兴趣,“婚姻是一个体制,她们却一直拒绝进入这样的体制。”贾樟柯说。

最初,他将影片命名为《金钱与爱情》。后来,他想起2010年在拍摄《海上传奇》时,得知电影导演费穆的遗作叫《江湖儿女》。费穆是他喜欢的导演,“江湖儿女”四个字也让他着迷,最终,他将自己影片的名字改为《江湖儿女》。

赵涛在影片拍摄的半年前,拿到了剧本。她对巧巧这个角色感到兴奋,但也担心演不好。为了胜任角色,她看了大量被卷入是非、犯罪的女性的报道和传记。她还写了一份人物小传,将巧巧从出生至老去的人生经历,全部设想一遍。

起初,赵涛觉得巧巧应该是一个大姐大式的人物,举手投足都有江湖气。但在写作人物小传的过程中,她推翻了这个设想,“江湖只是一个身份,巧巧所有的反应不单是一个江湖人的反应,更是一个女人的反应。”赵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

赵涛将这想法告诉贾樟柯,贾樟柯调整了剧本:用类型片的手法,展现影片前半部分的江湖世界,当巧巧出狱之后,则进入到情感流动的状态。也就是说,影片前半部分呈现“江湖”,后半部分讲述“儿女”。

《江湖儿女》:一半是江湖 一半是儿女(3)

资料图:贾樟柯。龙剑武 摄

少年江湖

贾樟柯最初拥有自己的结拜兄弟,是在70年代末。那时,他刚读小学二年级。他的结拜兄弟们,很多过早辍学。那是一个很多家庭不重视教育的时代,直到贾樟柯上高中,九年义务才写入《教育法》。

贾樟柯没有因为朋友辍学就不再和他们联系,放学之后,他常和辍学的孩子一起玩。他们这些少年,和县城待业在家的青年,共同构成了一幅奇异的县城江湖图景。汾阳县汽车站,一些年轻人常打得满脸是血,被自行车驮走,拉往县医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