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贾导的大同已经大不同(5)

2018-10-19 07:10:35 网络整理 阅读:145 评论:0

《江湖儿女》的开头,关公被用来调解江湖秩序:不讲究的江湖人老贾面对关二爷,感受到心灵的震慑,乖乖地还了钱。

看到这里,不禁想送给导演一个表情:Are you kidding me ?

关公信仰,在很长的历史时间段内,的确曾经行之有效,在农耕文明时代,它以一种伦理道德维系乡邻秩序,然而到了现代社会,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要依靠自觉的伦理道德改变“秩序”,无异于痴人说梦。而文明的制度、理性、法制、契约精神,对“规矩”的敬畏,那才是真正的匮乏。

更何况,这个所谓“江湖”,不就是“黑社会”吗?

那就更不合适了。

无论怎样将这个“江湖”在精神空间意义上解释得清新脱俗,影片中出现的那个90年代“江湖”,都无法抹去其根本上的恶。更何况,对于真正的“底层”、“普通人”来说,这些江湖人士正是施暴者。他们看场子,收保护费;他们强拆、殴打、砍人,是资本与权力的媾和物,称其为帮凶,绝不过分。你以为他们的砍刀、棍棒只挥向斌斌这样的“老大”?错。他们只会欺凌比他们弱小的人。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导演的时光滤镜过滤的某种“情怀”。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影片中的台词调侃一下:“你以为你是香港电影啊?”

90年代,关二爷的形象的确很常见,但更多是作为“财神”,被供奉在各种会所、文玩店、娱乐场所。

好友在山西乡间长大,和他谈及此处,他说:“礼失求诸野,不可求诸流氓。”

礼失求诸野,是《汉书》上记录的孔夫子的句子。只是,这个乡野,还回得去么?

鲁迅在《流氓的变迁》中说得精彩:“……要十分安全的侠客,是觉得都不妥当的,于是有流氓。和尚喝酒他来打,男女通奸他来捉,私娼私贩他来凌辱,为的是维持风化;乡下人不懂租界章程他来欺侮,为的是看不起无知;剪发女人他来嘲骂,社会改革者他来憎恶,为的是宝爱秩序。但后面是传统的靠山,对手又都非浩荡的强敌,他就在其间横行过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