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北京人姜文,最后的武林和最后的侠客(2)

2018-07-05 19:06:54 网络整理 阅读:106 评论:0

而对姜文来说,那个平静的老北平早已不在。陪伴他长大的是耀眼的阳光和遍地的红旗,以及昂扬的革命精神。他的青春,就在这样的背景上悄然展开。《阳光灿烂的日子》纾解了姜文作为一个北京土著,对那个五味混杂的青春期和大院生活的眷恋。这是七十年代的北京人。

不同的时代背景,塑造了不同的北京,也塑造出不同的北京人。但他们身上,似乎又有一些一以贯之的相似。姜文自己曾说,北京人有一种“天塌下来了多大点事儿”的心理,说是因为大大咧咧,也可能是深明大义。

张恨水也曾感到疑惑,那些留在北京的人,“他们不肯离开。不要名,也不要钱,就是这样穷困着下去。”为了什么?

北京人姜文,最后的武林和最后的侠客(2)

北京城里的鸽哨,曾是多少北京人的记忆。

也许,正是这个城市中的“人情世故”之美,让我们心向往之。这种“人情世故”之美,让北京这个城市,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既是宏大的、威严的、俯瞰众生的,几百年来一直位于中国政治顶层设计的位置上,但它同时又是烟火气的、世俗的、流动的,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生存的空隙,各种性格的人也都能在这里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

阿城曾经说,中国文化,其实一直是俗文化,而北京的存在,具体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北京这个城市的神话里,有帝王将相,有江山如画,有诡异阴谋,有时代的流光溢彩或者风雨飘摇,甚至有王恭厂大爆炸这样的千古之谜,但这个城市更多的是贩夫走卒、家长里短,一些人和人之间的故事,一些胡同里流转的往事,想起北京,更多时候,想起的是这些让人觉得亲近的事物。

北京和北京人,就在这种烟火世俗中,获得了一种不会被错认的性格。一种豁达,一种不卑不亢,一种不那么张扬的自大和自爱,一种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恋恋不舍的暖意。无论姜文,还是张北海,他们都是带着这种基因的。所以,在姜文的电影里,常常会表现一群人聚在一起,尤其是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这个主题。

北京人姜文,最后的武林和最后的侠客(2)

北京人姜文,最后的武林和最后的侠客(2)

姜文电影里,总有精悍的少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