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40年过去了,为什么说按“劳”分配依然没有过时?

2018-09-18 01:26:43 网络整理 阅读:171 评论:0

(本文首发《新京报》

在新的发展阶段,“按劳分配”的提法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通过扩展“劳动”的内涵,而更具现实意义。

文 | 盘和林

近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回忆按劳分配之争时称,“在今天看来,按劳分配似乎不是多大的事,但在当时可是惊天动地的。”

按劳分配来得没那么容易

40年过去了,为什么说按“劳”分配依然没有过时?

在当时的环境下,尽管排斥任何考核制度、以平均主义为准则的经济路线为广大民众所深恶痛绝,但由于意识形态上的桎梏,要破除思想上的坚冰却依然困难重重。

于是,于光远等有识之士深刻地看到,只要“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状不被打破,那么经济是根本没有可能得到恢复的,更遑论发展了。他们聪明地把突破口放在了按劳分配上,毕竟直接批判价值规律的难度太大,相对而言,按劳分配则很容易用经济学常识论证明白,获得更多共识和共鸣。但是,按劳分配又与价值规律联系紧密,只要突破了前者,那么再往前推进便容易得多了。

如今,我们把“按劳分配”视为理所当然,却很少意识到“按劳分配”的得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实行的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在经济学经典文献中,按劳分配中的“劳”指的是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而所谓按劳分配,指的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凭借自己在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劳动来参与剩余消费品分配的一种分配制度。

也就是说,在按劳分配制度下,由劳动者占有其生产的全部产品,或者分配到与其劳动量相当的全部价值。

传统理论中的生产劳动,主要指的是物质生产劳动,这是因为其依据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对生产劳动的阐述,而这是与当时的产业发展状况、生产劳动的特点及价值创造的范围和领域是相适应的。

按劳分配有了新内涵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劳动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生产劳动的内涵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劳动。

40年过去了,为什么说按“劳”分配依然没有过时?

传统经济学最初重点分析的作为第一、二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其生产劳动在现代经济学中社会总生产劳动的比重不断下降,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逐渐下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