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艾辅华评《首届国会》︱“吵”出来的政府、“让”出来的宪法(2)

2018-11-14 13:30:04 网络整理 阅读:108 评论:0

当年的读书人和略具政治常识的普通民众对民初国会的期待非常之高,期待国会的召开能为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的运转、政策的具体实施、民主共和理念的实践开先河、树典范,然而,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以美国国会为蓝本建立的民国国会,除了沦为派系斗争的剧场之外,并未给后世留下任何可效仿、参考的民主政治实践和民主精神,也未能使襁褓中的民国免于战乱纷争,反而加剧了南北冲突和派系分裂。

这不得不引起国人深思:同样是“吵”是“争”,为何美国1787年的制宪会议能够“吵”出一部宪法?为何这部“吵”出来的宪法日后能够充满生机?美国首届国会为何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具成效的一届国会”?他们的明争暗斗如何发展为美国走向强盛的制度保障?首届国会的各利益集团如何谈判,如何达成一致,如何做出让步?稳步推进民主政治进程的现代中国,可以从美国建国精英身上汲取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

“我们身处荒原”

目前国内有关美国史的通俗历史读物,多关注美国辉煌的建国历程,分析讲述美国国会历史的书不多见,专门用一部著作分析美国首届国会历史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而首届国会恰恰深刻影响了日后美国的政治文化。若想深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首届国会是绕不开的关键主题。

《首届国会》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博德维奇(Fergus M. Bordewich),他花费数年时间,埋首国会图书馆浩繁的档案资料,还利用华盛顿大学收集的几乎全部已知的第一届国会议员撰写的文件以及国会辩论的官方记录,撰写了这本详细记述美国历史上首届国会召开全过程、全面呈现其成就的历史著作。

博德维奇十分擅长讲故事,他认为在严格基于史实的基础上,把故事讲好是历史学家的本职工作。故事一开头,他便简要勾勒了首届国会召开前夕风雨飘摇的局势,生动描绘了不同立场、不同地域的建国精英的担忧和疑虑。正如博德维奇所说,“1789年3月的美国,某种程度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想、一种观点,而不是一种现实”。制宪会议虽然成功召开,但此时宪法尚未落实,强有力的政治机制有待建立,否则1787联邦宪法终究是一纸空文。十三个州虽然获得了独立,但1789年尚有两个州仍未批准宪法,而批准宪法的十一个州风俗各异、信念差异极大,从南到北,从佐治亚州到马萨诸塞州,共一千两百英里左右;从东到西,从大西洋沿岸到密西西比河则有五百英里左右。面对如此广袤的地域、如此稀疏分散的人口,如何将名义上统一的国家建构为真正的美利坚合众国?难怪后来当选美国副总统的约翰·亚当斯的一位朋友给他写信感叹道:“如今的美国,地域辽阔、人口分散,加之礼仪和信念方面差异极大,很难把这样的国家融合成一个整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