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舌尖上的乡愁:山粉圆子烧肉

2018-11-22 20:16:49 网络整理 阅读:168 评论:0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小雅》里的句子,可能也是最早的乡愁诗,十六个字,把老祖宗们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描写得淋漓尽致,离开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吹,回来时,已是雨雪飘飘漫天飞。旅人的离苦都浸含在这十几个字中。离乡日久,游子们见什么都能引起思乡之情,杨柳、雨雪自不必提,有时即使是一道菜,也会让游子柔肠百结。我常常就是这样的,我把这种乡思称为碗里的乡愁。

舌尖上的乡愁:山粉圆子烧肉

对我来说,山粉圆子烧肉就是这样的一道菜。山芋这种植物分布甚广,在我的故乡种植尤多。故乡在长江北岸,大别山麓,地形多山地、丘陵,特别适合种植山芋,不仅产量高,味道还好,有的软而甘甜,有的微糯带粉。收获的山芋除了被当作粮食以外,还能将其淀粉提取出来,晒干后就成了山芋粉,老家人称为山粉。在故乡,人们把山粉加水搓成圆球状,也可以在锅里摊成饼状,再切成一块一块的,都叫山粉圆子。

这东西需要油大才好吃,所以山粉圆子和五花肉就成了绝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生活条件还很一般,轻易是吃不到山粉圆子烧肉的,因为山粉常有,肉可不常见,当然就不能经常做,差不多只有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会在餐桌上见到。

记忆中,每年中秋过后,田里的稻子收割得差不多了,田野里日渐萧索起来,母亲就开始去自家地里挖山芋。一畦畦的山芋叶子早已没精打采,山芋藤也快干枯了,但是土底下却是不一样的世界,长的、圆的、红皮的、白皮的,一个一个山芋都被从地里刨出来,并被整齐地排在地沟里,象等待检阅的士兵。

舌尖上的乡愁:山粉圆子烧肉

收回来的山芋被堆在墙角,一部分很快被清洗干净,切成块,磨成浆,母亲找来一块干净的四四方方的粗布,布的四个角都用绳子系住,并被吊在树杈或梯子上。这块布象一面筛子,把山芋渣筛出来,饱含淀粉的半稠状的液体流淌进一口或几口大水缸中。

经过一夜或更长时间的沉淀,,水缸里的液体变清了,母亲把水倒掉,缸底就有了厚厚一层雪白的淀粉。母亲再把它弄到簸箕里晒干,这就是山粉了。晒干的山粉被保存在肚大口小的陶罐中,能吃到第二年山芋成熟的季节。

做山粉圆子需要一定的技术,特别是摊成饼状的做法,很多人都做不好,要么太厚,要么中间夹生。但是这对于我母亲来说,却不是难事。

家里来客人了,母亲从陶罐里舀来山芋粉,和成稀糊状,灶里添柴,铁锅烧热,加适量油,油热时将稀糊状的山粉倒进去,用锅铲子往四周摊。火不能太大,大了容易烧糊,但也不能太小,小了就不焦不脆。一面煎好,翻过来再煎另外一面,直到中间熟透,两面起了壳子就盛起来,切成大小均匀的一块一块的待用。

舌尖上的乡愁:山粉圆子烧肉

锅洗净,煸炒五花肉,出油后肉被炒成焦..,再加葱姜蒜、酱油、盐等调料,翻炒后加水烧。肉烧熟,将趁汤还没有烧干之际,将切好的山粉圆子放进去烩一下。山粉圆子吸收了猪肉的油脂,变得亮晶晶,滑溜溜。汤快干时出锅,洒上一点葱花,一盘山粉圆子烧肉就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