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一粒菅粽,一处相思(2)

2018-06-14 00:03:44 网络整理 阅读:115 评论:0

“端午节”是纪念两千多年前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但对于小镇人民来讲,这是一个平凡的回家的日子。

粽子最早称为“角黍”,寓意辟邪纳福。粽子的口味与包法,中国南北都有自己的习俗,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生活在大自然怀抱的畲民,他们有更独特的视觉和味觉,来诠释端午节。这便是来自记忆里的味道——菅粽。

一粒菅粽,一处相思(2)

儿时,每逢端午,外公便上山砍回新鲜的树枝,这是制作菅粽的第一步——烧碱,也是最重要的原料,稍许晾干后置于一口大锅内烧制成灰。

一粒菅粽,一处相思(2)

在畲民的厨房里,家家户户都会有这样一口大锅,红砖垒起的灶台方方正正,憨厚老实,柴火烧的火红噼啪作响,它曾经承载了一家老小一日三餐的重任,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以往再贫穷的岁月,只要这口大锅腾出热气,日子便一直都有希望。如今它已“退休”,但使命感还在延续。家里的孩子们调皮爱闹,常用木棍在锅内翻搅,外公都会投来严厉的眼神,对于美食的创造者来讲,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不可亵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