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祝卓宏:精神医学诊治策略错了

2019-07-17 15:25:48 暂无 阅读:1011 评论:0
祝卓宏:精神医学诊治策略错了

祝卓宏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传授

今朝,全世界局限内各类精神“疾病”的终身染病率非常高,美国几乎高达50%,中国已经高达17.5%,并且是越来越高,为什么会如许呢?我想说说我对精神疾病的三点思虑。

第一,为什么精神“病人”越来越多呢?

有一个概念认为,神经病人越来越多,是因为精神医学诊治策略错了。

人人或许不知道,直到今天,没有任何一种精神疾病相符医学上疾病的最根基尺度。因为诊断一种“疾病”要有明确的病因、病理改变、病程和转归才能成为疾病。

然而,今朝所有的精神疾病都还没有明确的病因或病理改变,所以,今朝所谓的精神疾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在中国公布的《精神卫生法》里面,找不到“精神疾病”这个词,而满眼都是“精神障碍”。

或许这有点超出你的常识,人人都感觉神经病就是病,连崔永元也感觉抑郁症就是病,像伤风一般,要吃药。当然,并不是说精神障碍就不需要药物治疗,当症状严重时,会影响身体功能或生命平安时,照样需要药物治疗的。只是当你到病院看病时,或者不会想着这个“病”与其他病的区别。

那“障碍”与“疾病”有什么分歧呢?

“障碍”是指一些症状群,医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综合征”,还达不到疾病的尺度。遗憾的是,大多数大夫都是把各类精神障碍当做精神疾病来治疗,甚至好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也都把“精神障碍”称为“精神疾病”。

这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因为这导致精神障碍的治疗、预防策略都是为了消弭各类心理症状,一句话,都是为了治病。甚赤心理治疗也是为了治病,我们常说的 “芥蒂”还需“心药”治,就是这个事理。

然则,这种治病的策略对于精神障碍来说,却往往是无效的,或许是短期有效,但历久无效。

第二,为什么精神医学的防治策略是无效的呢?

现代精神医学的一个根基假设是“健康是常态,幸福是常态”,认为心理疼痛、不幸福就或者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是以各类防治策略都是为了消弭疼痛情绪、问题行为,恢复健康幸福的正常状况。

祝卓宏:精神医学诊治策略错了

然而,美国内华达大学的心理学传授斯蒂芬·海斯认为,健康、幸福不是常态,疼痛才是常态。心理疼痛根源于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的特有的说话功能,说话是把双刃剑,说话使人类有了文明成就,也使人类有了心理疼痛体验。

说话会把符号与符号指代的内容等同起来,我们都知道“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就是这个意思,这被称为“认知融合”现象。因为认知融合,会让我们把思想里的设法、想象当干事实,导致回避行为。

例如履历过车祸之后,思想里经常想起车祸,就会害怕坐车而回避坐车;思想里发生“或者会失败”的念头,就会避免测验索求;思想里想到“他人会冷笑本身”就会回避人群,等等。僵化地按照说话划定行事就会导致各类情绪问题、行为问题。

然而,人类的成长离不开合作,合作又离不开说话,有说话就会有认知融合,而有认知融合就会带往返避疼痛经验和执着于思想里的设法、念头、想象。既然我们人人离不开说话,天然无法完全消弭所谓的心理疼痛。

所以,消弭疼痛的诊治策略是无效的。

第三, 什么才是有效的防治策略呢?

2004年海斯传授提出来一个极新的心理健康模型,即心理天真性模型。

心理天真性是什么呢?

它是指一小我可以回收实际及身心回响而不是回避,发觉息争离思想里融合的说话与说话指代的事物,充裕接触当下实际情况而不被思想摆布,为了价格和意义有意识地改变或对峙本身的行为。

基于这个模型,不再是把消弭疼痛当做治疗目的,而是匡助人们带着疼痛追求价格和意义,也就是“痛并康乐着”。

基于这个模型竖立的临床干涉方式,就是回收承诺疗法,英文缩写为“ACT”,今朝我的课题组正在致力于把这一方式与东方传统文化连系起来。

以上就是祝卓宏传授对精神疾病的见解,供你参考。

(此文为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