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2020-01-23 00:31:33 暂无 阅读:1575 评论:0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主要的节日,春节的习俗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作为受广府文化主要辐射的地区,又同时受到闽南及客家移民文化影响的香山地区,除夕至正月有什么独特的讲究呢?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2013年2月10日,在中山沙溪公园举行的春节游园会

年三十

挂挥春 贴门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年三十的忙碌,怎么能够少了挂挥春、贴门神。 挥春也叫作春联、门联、福贴,是粤语地区的说法,闽南语称“春仔”。春联起源于 桃符。据西汉刘安著《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做成,上面写祛祸祈福的吉祥话,或写门神“神荼”与“郁垒”悬挂于门旁,用来避鬼驱邪,名为“题桃符”。又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词,因嫌其不工,就亲自写了一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就演变为写春联了。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写春联(图源:网络)

以前在乡村,多有请村中有文化、书法好的人帮忙写挥春,而商人习惯上是从集市上或文人雅士、书法家等手中购买。儿时的记忆里,在年三十的那天,长辈总是会煮一锅浆糊用来贴春联,贴法也颇多讲究: “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挥春(图源:网络)

题桃符还衍生出了“ 贴门神”,现在中山的一些镇区,尤其是客家人聚居的乡村,还是可以见到“ 神荼”“ 郁垒”字样的门神。门神已经很少见了,商品化的时代,现在大多人家都更习惯 贴年画,中山各大商场、集市的年画缤纷多样,如倒贴的福字、招财进宝,还可以加上生肖的可爱造型,今年是鼠年,那些年画上的鼠宝宝可真是生动又有趣呀!您家买了吗?

除夕夜

团年 派利是 烧爆竹 守岁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李世民《守岁》

除夕夜,是举家团聚吃 团年饭的时刻。中山人传统的团年饭是非常有讲究的,一共九道菜式,原料有猪、鸭、鸡、鱼、发菜等,习惯称之为“ 九大簋”,寓意“阖家团圆”“长长久久”“新年发财”等美好吉祥的愿望。饭后,一家老少济济一堂,吃瓜果闲聊,看春晚节目。忙碌了一年,这是全家最珍贵、最难得的团聚时光。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团年饭(图源:网络)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九大簋(图源:网络)

当然,饭后还有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那就是长辈“ 派利是”。据记载,在没有..纸币的年代,长辈会用红线将方孔钱币穿编成串,挂在小辈的脖子上或腰间,又或者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据说可以辟邪驱鬼,因此称之为“ 压岁钱”。如今的利是,更多的是祈愿,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接过利是钱,孩子们最不吝啬的应该就是买烟花炮仗了。忆起儿时,跟着哥哥姐姐找邻居伙伴们放烟花、点炮仗,可以玩一个晚上,乐此不疲。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派利是(图源:网络)

当12点的钟声敲响,家家户户 烟花炮仗声齐响,人们开始拜祭天地、祖宗,迎接大年初一,辞旧迎新的春节氛围也推向了..。从午夜至黎明,鞭炮声此起彼落,乡村还能听到游村的狮鼓声,通宵不停。有些人于拜祭天地、祖宗后,坐以待旦,彻夜不眠,称为“ 守岁”,谓可保父母福寿康宁、长命百岁。

年初一

拜年 吃斋 唱龙舟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唐代·卢照邻《元日述怀》

新年新气象,春联、灯笼、年画、炮仗纸和红色的新衣裳,在满目红色的映衬下,年初一可谓红红火火、万象更新。早茶过后,中山人开启了“ 拜年模式”。以往礼俗繁多的时候,初一早起会先拜天地及历代祖宗,接着拜尊长,都要行大礼、致贺词。如今倒是简单多了,直接携老扶幼,走亲访友拜年去,见到亲朋好友的小孩,则互派利是,街上碰见熟人,连道“ 新年好”“ 恭喜发财”。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拜年(图源:网络)

中山人在大年初一有 吃斋的习俗,大概是年三十的团年饭美味佳肴太多,容易“撑住”且油腻,而且粤语的“斋”与“灾”同音,吃斋也意味着“ 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 罗汉斋”,寓意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天吃完,往后就可大鱼大肉,祈求来年顺利,所以有“ 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罗汉斋(图源:网络)

在中山坦洲,大年初一有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 初一龙舟街唱。“ 初一狮鼓响,龙舟叮当敲,穿街基围过,百子又千孙……”,这是当地俗语对这一活动的生动描述。初一清早,表演的艺人举着手中的木龙和写着“恭喜发财”“龙舟送子”“百子千孙”等字样的条幅对联,敲打着龙舟鼓,走街串巷地唱起了龙舟歌。遇到新婚的门户,或者有钱的大户,歌声鼓点会格外嘹亮,唱着 “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孙满堂福”等内容。坦洲家家户户都欢迎唱龙舟,因为欢乐喜庆的旋律和幸福吉祥的寓意,户主听完后,都会毫不吝惜地封利是给表演者。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民间艺人唱龙舟(图源:网络)

年初二

开年 拜财神 返外家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清代·叶燮《迎春》

照传统说法,初一迎新要吃斋,初二则解除斋戒等禁忌,是崭新的开始,俗称“ 开年”。开年习俗是要吃“ 开年饭”。这餐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开年这天,中山的习俗,由家中的男丁用扫把从门口庭院开始向屋门再向屋内扫地,扫完后烧炮仗,点香拜祭天地和神台上的历代祖先,主要是 祭拜财神,祈求来年财源广进。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开年吃发菜(图源:网络)

据《沙溪镇志》(南宋-1997)记载,年初二各家各户吃荤,谓之“ 开牙”,以往的习俗,还要备一条活鲤鱼,名叫“ 开牙鲤”,将红纸把鱼眼贴上,拜毕把它拿往河涌里放生。又据《张家边区志》(南宋-1990)记载,正月初二日为“ 初祃”,十二月十六日为“尾祃”,店铺设丰盛筵席,酬谢伙伴工作辛劳,在年初二初祃时,东主于宴会上宣告伙伴去留,吃饭时,东主把鸡肉挟在你的饭碗时叫你吃,暗示辞退你了,所以又说开祃的鸡是“无情鸡”。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初祃 拜财神(图源:网络)

正月初二又称“ 姑爷节”,出嫁的女儿“ 返外家”,夫婿同行,女婿们要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所以又称“ 迎婿日”。返外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利是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这天的中山,各醒狮、舞龙队伍出动,鸣锣敲鼓、穿街过巷,采青表演去了。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返外家(图源:网络)

年初三

赤口 车公诞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火霍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元代·赵孟頫《岁月》

汉族的旧俗里,大年初三俗称“ 豕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中有“ ……三日不杀猪……”。“豕”是猪的别称,以往在年初三的这日,人们一早起床,首先要观看气候的阴晴来决定养猪业的兴与旺、灾与难。中山人把这一日称之为“ 赤口”,认为这天容易与左邻右里争吵,不吉利,容易犯“官非”,加之农户要养猪,更要敬天拜地祈求上苍庇佑。因而,在初三这天早上,家中主妇会开门泼水洒米,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祝愿,然后返回里屋,在大堂求神拜佛,以求不犯口角。这天人们大都不出门拜年,也不宴客。如今,这种旧俗已被抛弃。

【忆·年俗】除夕至正月,中山人过年讲究多

初三“赤口”(图源:网络)

另外,中山沙田地区的一些人家,有在大年初三过“ 车公诞”的,他们会到车公庙去..,并去转动庙里的风车,祈求带来好运。据说车公是南宋时期一位解救沙田瘟疫的大将军,广受沙田区居民尊奉。

总而言之,中山的春节民俗与广府地区有着普遍的共性,同时又融入了隆都一带和五桂山一代的闽南与客家文化民俗,在共性中体现个性,呈现沙田地区和滨海地区的浓郁文化风情,并且在今日仍然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存。

本文参考资料:

《中山文史》第五十五辑《香山钩沉》甘建波 著

《香山县志》(明嘉靖)

《中山市志》(前281-1995)

《沙溪镇志》(南宋-1997)

《张家边区志》(南宋-1990)

网络资料等。

复审:王 健

终审:高小兵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