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的这八个景点,撑起了中国山水诗画的半边天

2020-01-29 12:25:07 暂无 阅读:985 评论:0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把当地有名的风景命名为“八景”“十景”,诸如北京的“燕京八景”,杭州的“西湖十景”,关中的“长安八景”,广州的“羊城八景”等等,而这些“八景”“十景”说法的源头,当属湖南的“潇湘八景”。

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的这八个景点,撑起了中国山水诗画的半边天

“燕京八景”之“卢沟晓月”

“潇湘”一直是中国文人心中的仙境美域,无论是文章诗词还是绘画书法,都经常能看到“潇湘”的痕迹。早在《山海经》中,就说“潇湘”是帝尧之女、帝舜之妻的居住、游玩之所,《山海经·中次十二经》记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

在中国古代,湖南一直是蛮荒之地,文人们不是流放至此,就是流放路过此地,青山绿水、神话传说加上离愁别绪,于是碰撞出无数传世佳作。自楚国屈原开始,写“潇湘”佳句便层出不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的就是潇湘沅水边的仙境,曹子建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小谢又有:“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到了唐宋,“潇湘”之名更盛,张若虚:“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李太白:“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杜少陵:“芙蓉旌旗烟雾乐,影动倒景摇潇湘。”秦少游:“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都极言“潇湘”之美,而放翁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更是把潇湘提升到了诗人灵感迸发之处的地位,可见“潇湘”在历代文人中的分量。

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的这八个景点,撑起了中国山水诗画的半边天

潇水

中国文人诗画不分家,在中国山水画兴盛之初,潇湘风景便成了山水画的常见题材。据记载,五代黄荃就曾创作《潇湘八景图》,而五代宋初画坛巨匠董源的《潇湘图卷》可以说是最早的潇湘题材文人山水画。五代宋初还有一位巨匠李成也创作过《潇湘八景图》,后来此图被客居长沙的书画家米芾购得,米芾自称:“拜石余间(即公务之余),逐景撰述,以当卧游对客,即如携眺。”于是写成《潇湘八景图诗序》,并书传天下,自此,潇湘八景正式定名,并名传天下。“潇湘八景”横空出世之后,各地才附庸风雅,给当地美景命名,于是“八景”“十景”在神州遍地生花。

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的这八个景点,撑起了中国山水诗画的半边天

董源《潇湘图卷》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也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自宋迪、米芾之后,潇湘和潇湘八景成了山水画的热门题材,各地画家包括宋宫廷画院的画家纷纷泛舟潇湘,争相摹绘,佳作迭出。现存最早的《潇湘八景图》是南宋初年的画家王洪创作的,不过现已流落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元代张远、明代文征明、清代王翚、董邦达都有《潇湘八景图》传世。

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的这八个景点,撑起了中国山水诗画的半边天

清王翚《潇湘八景图》

不过现存影响力最大的《潇湘八景图》则现存..,那就是南宋晚期画僧牧溪(即法常和尚)和玉涧(天台山僧人)创作的《潇湘八景图》,但现在存世的已有散落,而且早在南宋时期就已流入..,被当时..镰仓幕府奉为圭臬,地位崇高。牧溪的《潇湘八景图》,大卷轴尚有富山纪念馆的《烟寺晚钟图》、根津美术馆的《渔村夕照图》(这两幅均为..国宝)、京都国立博物馆的《远浦归帆图》、出光美术馆的《平沙落雁图》(这两幅被列为重要文化财产),小卷轴只余《潇湘夜雨图》、《江天暮雪图》和《洞庭秋月图》。而玉涧的更是只剩下《山市晴岚图》、《远浦归帆图》和《洞庭秋月图》。

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的这八个景点,撑起了中国山水诗画的半边天

南宋牧溪《渔村夕照图》,如今已被列为..“国宝”

宋元时期牧溪等人枯淡清癯的画风在文人眼中只有粗陋二字,难登大雅之堂,在..却被认为颇有禅味,受到疯狂的推崇,尤其是牧溪更被认为是..画道的恩主,而他们创作的《潇湘八景图》更是影响了..画坛数百年,甚至..的茶道、花道都从中汲取灵感,自成一格,到近代反而影响牧溪的故乡——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