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代历史演义的缘起(2)

2018-08-20 05:03:28 网络整理 阅读:170 评论:0

及至明代,朱熹的《纲目》更受统治者推崇。明宪宗朱见深认为“是书足以继先圣之《春秋》,为后人之轨范,不可不广其传也”(《明宪宗实录》)。明孝宗朱祐樘则“患其繁多,,特敕翰林儒臣撮其要略”,撰成《历代通鉴纂要》。文人学士对《纲目》也是大力称扬。如杨士奇即云:“其书则孔子作《春秋》之义,以正人心,植世教,有助于治道者也。”(《纲目集览正误序》)至于从事《纲目》之研习、节编、推广者,亦大有人在,如刘剡的《资治通鉴节要续编》、李东阳的《历代通鉴纂要》等。而民间书坊主也很快从中受到启发,纷纷节略、缩编《纲目》,甚至别出心裁地将《通鉴》《纲目》两书精简合编为《纲鉴》。如建阳书林余氏双峰堂刊《鼎锲赵田了凡袁先生编纂古本历史大方纲鉴补·凡例》即云:“纲鉴二书,古来未有合编者。合之,自荆川唐老师始,总之为举业家祈捷径也。”明建阳书林熊冲宇刊《历代纪要纲鉴》的“告白”亦云:“《纲鉴》一书,坊间混刻多矣,其间纲目不备,旨意不详,实乃发蒙之病也。今柴溪苏先生留意删补《纲鉴全补》,标题旨意精详,以为举业一助。”可见这种精简本《纲鉴》,当时已成为明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重要参考书,以至于就连私塾蒙学也以《纲鉴》作为教材。如谢肇淛《五杂俎》云:“塾师所授不过《编年节要》、《纲鉴要略》而已。”

总之,由于《通鉴》特别是《纲目》等被帝王、士人们视为“资治”之工具、“读史之捷径”、“兴教化,淑人心”之利器,以及科举考试、蒙学之辅助读物,故而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欢迎,得到极其广泛的流传,成为普及于世的历史教科书。笔者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编年类》统计,现存明代万历以前的“通鉴”类史书有20余种,而《纲目》类史书则有140余种,不仅数量繁多,而且明显呈现出将《通鉴》简约化、通俗化,乃至逐渐由《纲目》《纲鉴》取代《通鉴》的趋向。特别是坊本《纲目》类史书,不仅简明扼要,文中还多附句读、注音、释义、圈点、考异、批评等,其通俗之意昭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