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国画本科生不懂毛笔说起:书法只是载体,背后是文脉与心性(5)

2018-06-01 19:06:50 网络整理 阅读:190 评论:0

这样的问题对于当下书法界也是相似的,书法教育很多也有意无意减少了其中的文化性与心性,而着力于在技巧性上花功夫,以至于流于末道。而一些书法组织现在其实大概只能称之“书法社会活动”组织了。

中国画的写意性与书法及其承载的文化与抒情性密不可分,写意性是中国人自在心灵的一种飞扬,中国人在艺术方面很早就摆脱了对物象的奴性成分,注重内在的情感与抒发。然而,如果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来看,这几十年来的中国画教育是并不成功的,也是有太多反思之处的。

(以上文字系作者在北京画院年会研讨会的主题发言整理)

从国画本科生不懂毛笔说起:书法只是载体,背后是文脉与心性(5)

“书法入画”可理解为一种规则的建立

李凇

中国画其实也可以说是“老人的艺术”,因为它需要很多方面的积累,它不是像很多的西洋画家那样年轻的时候就能够成功,比较能够具有轰动性。中国画强调的是一种全面的修养,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整体的理解。具体的技术指标,那就是诗、书、画、印这些都得会,琴、棋、书、画,中国文化方方面面都要了解,你要成为一个完善的、完整的人,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偏才。中国的艺术不能说自古以来至少说从宋代以来就是这样的强调,强调一种完整性,人的身心修养的完整性。学书法,你从篆字、汉隶、王羲之学到吴昌硕,你看看要花多少年的时间?绘画也是一样,绘画常常倒着学,从石涛这边开始往前学,就像张大千这样,石涛、八大学完了,再学明代唐寅、沈周,学完了再学元四家,最后没东西可学了到敦煌去学唐代绘画,都得把它演一遍。你看得学多长时间?所以它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我想,这可能是我们中国画家跟西方画家相当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强调的是一种学问的综合性和人生修养的综合性,而不是制造一个画面,单独看一个画面的效果,不是打开窗子看外面这样一个视觉景观,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