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乾隆皇帝曾对满洲族正本清源

2020-05-23 03:31:58 暂无 阅读:604 评论:0

乾隆皇帝曾对满洲族正本清源

编者注:刑警007曾在前年在我们满族文化网..发表过他的作品《我的民族》,如今增加了很多资料,分21章节,陆续刊出。

系列文章全部放入《》。

我 的 民 族(15)

按:我作为康熙朝初年被编入汉八旗并隶正红旗的陈汉军第10代后人,从对祖先的尊崇而对清朝的历史情有独钟。退休后,想写本回忆录作为不能给后人留下多少物质财富的精神弥补。为此,我对满族和清朝的来龙去脉做些功课,在几年的时间里翻看书籍,查阅资料,比对信息,整理编辑出自认为符合主流观点、接近历史真实的《我的民族》一章21节,并以《空间日志》的形式留存和发表。欢迎愿意看的朋友关注,尤其是指导。——吉林市公安局退休警官 王家富

(15)乾隆皇帝曾对满洲族正本清源

公元1777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于乾隆四十二年谕将“建州之沿革、满洲之始基,与夫古今地名同异”,“详加稽考、勒为一书”。大学士阿桂(1717~1797,正蓝旗满洲人)、于敏中(1714~1779,江苏金坛汉族人)等奉撰《钦定满洲源流考》。翌年书成,共20卷。据此,清朝官方编订的《清文总汇》对满洲人作了界定:满洲从龙六十六部归顺俱名满洲。

乾隆皇帝钦定的《御制增订清文鉴》更明确解释:“满洲:太祖高皇帝姓爱新觉罗。先世创始於长白山福地。长白山高二百里,周围千里,山之上有湖名达门,湖之周围有八十里。由此上流出者有鸭绿、混同、爱呼三江。在白山之东方俄漠惠之郊野,俄朵里城居住。平定了乱国而名其国曰满洲。自此又迁居於赫图阿拉,即今之兴京。

那时苏克素护部,萨尔浒、嘉穆湖、沾、王家、额勒敏、札库木、萨克达、苏完、董鄂、雅尔古、安达尔奇部,窝集部,瑚尔哈、瓦尔喀、费优,萨哈尔察等处之人民,皆自动来投太祖高皇帝。其次:赵家、玛尔墩、翁鄂罗、安突卦尔佳、浑河部,哲陈部,托莫河、章佳、巴尔达、界藩、董家、俄尔浑通、珠舍哩、讷殷、佛朵河、席北、安楚拉库、哈达、璋、阿奇兰、赫席赫、鄂莫和苏鲁、佛讷赫、辉发、瑚叶、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玛察、兀尔古陈、木伦、札库塔、兀拉乌苏、雅兰、西林、额赫库伦、固纳喀库伦、萨哈廉部、阴答浑塔库啦啦路、诺洛、石拉忻、叶赫、卦勒察、乌苏哩、兴坎、珲春、夸兰等国各部,都是被征服者,这些都作为满洲。”以上均为诸申(女真)后裔。

乾隆皇帝之所以要对满洲人予以界定和确认,除记录历史,政治上正本清源外,也是他为政举措减轻财政负担,开源节流的一贯思想所致。乾隆皇帝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在位执掌皇权64年,25岁盛年继位,毫无波折,一生身体健康,没遇大病大灾,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他在其前辈顺治、康熙和雍正打下良好统治基础的历史节点上恰到好处地登上帝位,凭借自己博学多才(通晓满、汉、蒙、藏、维五种语言,一生读书无数,写作诗词四万余首)、勤政安民(每天天不亮就上朝,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忠孝仁爱(两次陪着母亲东巡祭祖并到吉林乌拉,与孝贤皇后情深而专一,写诗数百首追念终生,号称“穷人的保护者”)、文韬武略(“开疆拓宇,四征不庭”、“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胸怀宽阔的特质,将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推向极致,致清朝社会达到康雍乾百年盛世的顶点,使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参见下图,清高宗乾隆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皇帝曾对满洲族正本清源

然而,战争的结束、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与旧祖制的矛盾逐日凸显,八旗生计到乾隆时期已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清军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确立,失去战争的俘获,八旗子弟全靠国家供养,当兵者继续按照祖制标准发放钱粮,严重拖累帝国的财政负担。

为此,乾隆曾采取增加兵员名额,添加“养育兵”;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资助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居东北开荒等措施,然而增加兵额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政府拨款还债又助长了八旗子弟“等靠要”的心态,养尊处优惯了的八旗子弟更不愿意到东北开荒。

因此,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初二日,乾隆皇帝下发释放八旗“开户家奴”出旗为民的谕旨,称:“现今八旗户口日繁,与其拘于成例,致生计日益艰窘,不若听从其便,俾得各自为谋。著加恩将现今在京八旗在外驻防内另记档案及养子开户人等,俱准其出旗为民,其情愿入籍何处,各听其便,所有本身田产,并许其带往。”乾隆皇帝在这一关系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多方面敏感的重大问题上,敢于突破祖制的束缚,厉行改革,利国利民,虽在执行中阻力颇多,但使八旗旗下家奴人数从顺治时期的二十一万余丁减少到八九万丁。“开户家奴”出旗为民,作为清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又引出了“陈汉军”(即清军入关前编入的八旗汉军)与“新汉军”(即清军入关后编入的八旗汉军)等概念。满洲族作为清朝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是享有诸多特权的民族,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区分“打江山”与“坐江山”的待遇,也不失公平与正义。

这如同我们的1949年建国前参加工作即为“离休”,1949年建国后参加工作即为“退休”的待遇不同是一样的道理。特别是清朝旗人和民人有严格的区别,旗人除为官作宦,食粮当差外,不得从事其它生产活动。

因此,“开户家奴”出旗为民的政策,让许多有技能、有魄力的旗人有了自谋生计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使素质低、抱讨饭碗的被出旗人心生不满。而满族的“根红苗正”使真正出旗的都是汉军旗人,可汉军八旗在清朝入主中原的作战中贡献是巨大的,大量裁撤出旗后影响镇内固边,在南方各省不得不加强对绿营军的组织和领导。

乾隆皇帝曾对满洲族正本清源

清朝入关时八旗军总兵力仅有二十二万,为加强对领土的有效管制,招降明朝军人、招募..组织以步兵为主,有少量马兵和水军的独立于八旗军之外的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故称为绿营军,亦称绿旗兵、汉兵,其待遇和装备都低于八旗军,职责也以镇守疆土为主,平时隶属各省总督、巡抚管理指挥。

因此,乾隆皇帝“出旗为民”的政策值得肯定的同时也体现了满洲优先的思想,出旗的汉军八旗约达百分之七十二。由于出旗事实上主要针对汉族旗人,对留下的满族旗人并未起到振衰起敞的作用,因此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八旗生计的问题。

而有些被勒令出旗的..因心怀怨恨,参与到天理教的起义闹事当中。所以,乾隆王朝即是清朝发展的“康乾盛世”巅峰,也是清朝“道咸衰世”的起点。 乾隆皇帝与雍正皇帝一样重视思想理论战线的斗争,乾隆关注的是正统偏安、天命人心的话题,核心在于清朝是否得中华统绪之正。

在乾隆的认知里王朝鼎革,正统改易,辩论清楚是个征服人心的问题。他认为元朝一统中华,明朝继承元朝是正统,清朝从明朝手中接继元朝则统绪更正,以此强调对“中华”地位的尊重。在清朝统一中国逾百年后,正统地位本无可置疑的时候,乾隆主动发起讨论华夷正统,主要是阐发其“主中华者为正统”的观点。

这是清朝皇帝自雍正起,在对大汉族主义的“华夷之辨”民族观的理论批判中明晰起来并最终确立的中国观。雍正辩华夷,乾隆论正统。主观上是在争身为“夷狄”的清朝皇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而在客观上,强调“中外一家”的逻辑延伸必然是昔日被视为近于禽兽的“夷狄”的少数民族具有与汉族完全平等的文明地位,必然是把生存繁衍在大清版图之上一切语言、文化、..、习俗不同的各民族各部落视为一个大家庭,必然是把中国看成既包括中原内地,又包括广阔边疆地区的“中外一家”的大中国。

这种理论勇气,中国历史上唐太宗可为同调。因此,大格局的皇帝才能开创盛世中国,华夏民族只有整合为大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参加下图,唐太宗的大中国民族政策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