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推动南宋的“文艺改革”

2018-09-09 11:08:53 网络整理 阅读:188 评论:0

宋《灯戏图》

推动南宋的“文艺改革”

南宋傩戏图

徐宏图

教坊,原本是中国古代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的机构,始建于唐代。可是到了南宋绍兴年间,由于高宗不知亡国恨,全然忘却北土沦丧的惨痛历史教训,加上史浩等一批应制文人的助推,提供《太清舞》《柘枝舞》《花舞》等靡靡舞曲,原有的教坊,逐渐沦为皇帝与王公贵族的享乐工具,他们整日沉醉在教坊歌妓的轻歌曼舞中。正如周密《武林旧事》所说:“朝歌暮嬉,酣玩岁月,意谓人生正复如此,初不省承平乐事为难遇也。”忘了理政,忘了金兵继续南侵。

绍兴三十年(1160),温州乐清籍政治家、文学家王十朋见状,心急如焚,及时上章,备述其弊,请求省..坊。庆幸的是,高宗皇帝幡然醒悟,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宫廷罢殿前司军容班及乐工数百人,下诏废除教坊,此后南宋宫廷不再设教坊。宋人赵昇《朝野类要》卷一《教坊》记其事曰:“绍兴末,台臣王十朋上章省罢之。后有名伶达伎,皆留充德寿宫使臣,自余多隶临安府衙前乐。今虽有教坊之名,隶属修内司教乐所。然遇大宴等,每差衙前乐权充之。不足,则又和雇市人。近年衙前乐已无。教坊旧人多是市井岐路之辈,欲责其知音晓乐,,恐难必也。”

王十朋此举,不仅帮助了高宗治国理政,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朝廷大臣们的享乐、腐败之风,表现出政治家的远见及其高度负责精神,而且对繁荣南宋的文艺也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如一阵春风吹进了南宋文艺界。

伎艺市井化,内廷注意南戏

随着教坊的蠲罢,教坊中除了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宫里之外,大部分都流向了民间,这无形中也促使一部分官妓向市井歌妓的转化,他们为了谋生,不得不向民间艺人学习市井艺术,同时也把宫廷的高雅艺术带到民间。而内廷演出也不得不借用民间的力量。据记载,自乾道以后,朝廷用乐,都要“呼市人使之”,即需要从民间雇佣。这就必然促使伎艺向市井化发展的趋势。为满足朝野娱乐的需求,各类民间伎艺有如百花争春,据《武林旧事》载:淳熙间,寿皇游幸西湖,“歌妓舞鬟,严妆自衒,以待招呼者,谓之‘水仙子’”,至于吹弹、舞拍、杂剧、杂扮、鼓板、讴唱等,“不可胜指”,“盖耳目不暇接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