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阅读国学经典 亲近传统文化(3)

2018-06-03 06:38:02 网络整理 阅读:78 评论:0

在阅读中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王宁教授在主编“学生国学丛书新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思想。刚开始,用“走近”还是“走进”,主编是有一番思考的。“应该是"走近"还是"走进"我们有过一番讨论,我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一定能进去得了,最多走近一点吧。”

满足文言文的学习需求,是这次“新编”的重要依据。文言文是一种古代书面语,口语交际和现代文本已经不再使用,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呢?王宁教授认为,文言是古代知识分子和正统教育使用的书面语言,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方言的特性,因而也同时具有了记载数千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主要功能,它是与中华民族文明史共存的。文言文阅读作为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文言文阅读是产生汉语正确语感的一个重要源泉。文言文阅读还是从根本上理解现代汉语的重要条件。

丛书首次出版约在一个世纪以前,此次新编,为了让今天的读者更好地从这套从书中得益,在编注上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调整字形。依据《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字典》对原书进行繁体转简体。原文中的一般异体字(如“弔”与“吊”),参照《通用规范汉字表》改用规范字形。《通用规范汉字表》外的字不做繁简类推。繁体字形以《辞源》(第三版)字形为准。繁简字转换过程中一简对多繁的情况下,在语境中仍有可能混淆的用字,诸如“髪——发”“徵——征”“馀——余”“雲——云”“麵——面”“錶——表”……允许改用繁体字,或特别注明。为减少阅读难度,古代难以理解的通假字,在意思不变的前提下,直接改为现代通行字。如《诗经·大东》“维北有斗”,注为“则斗魁且倾仄而外写”,此处“写”通“泻”,直接改为“泻”。古代人名、地名一般不改动,如需改动,参考教科书文言文的处理方法酌情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