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古代北京重识西方汉学

2018-11-13 04:53:53 网络整理 阅读:190 评论:0

从古代北京重识西方汉学

利玛窦与徐光启 资料图片

从古代北京重识西方汉学

传教士卜弥格在《中国植物志》中描绘的荔枝树 资料图片

【读书者说】

近年来,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北京成为一个研究的重点。北京作为元明清故都,长时间处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核心地位,加大以北京为中心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是很自然的。欧阳哲生教授撰写的《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一书,就是北京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整体性研究:矫正碎片化倾向

先人一步,get更多独家资讯

这几年关于明清来华传教士的基础性外文文献有了长足进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卜弥格文集》《马礼逊文集》《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以及《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大帝国史》等相继出版;在《国际汉学》《汉学研究》等刊物上,西方原始文献相继翻译发表。这些都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打下了基础。这些基础性文献和著作的整理、翻译、出版,为加深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基础。欧阳哲生充分利用了这些新的翻译成果,写下了这部洋洋60万字的著作。

以往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著作主要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展开,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尤其注重中文文献的发掘与使用。欧阳哲生的书是反其道而行之:该书研究的主体是西方各国来华传教士和遣使;他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以来华传教士为核心的中国记忆和叙述;在文献的使用上不再侧重中文文献的发掘,而是转向西文文献,主要是来华传教士和遣使的西文文献。如作者所说“本课题与传统的中外文化交流史重视中外之间的科技、艺术交流有别,也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外交史关注双方订立的条约制度不同”。这使得本书有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其中,对16至18世纪西方文献记载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进行系统梳理,是一个显著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