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什么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忌惮正统的名分,甚至纷纷争夺正统?

2018-11-22 20:43:02 网络整理 阅读:159 评论:0

《资治通鉴》有一段史实记载,一千年来屡有学者加以引用、诠释:

“秦王(苻)坚锐意欲取江东(即东晋),阳平公(苻)融谏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穷兵黩武,未有不亡者。且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这一段对话发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前夕,前秦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扑东晋。

为什么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忌惮正统的名分,甚至纷纷争夺正统?

苻坚弟弟苻融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对此甚为重视,他在《资治通鉴》注文中解释说: “会,要也。言天要中国正朔相传,不归夷狄也。”陈垣先生在《通鉴胡注表微》中又特意引用了《通鉴》这段记载和胡注,并加了一段很长的按语,中心意思则为:“正朔不归夷狄,乃当时一般之公论,不独苻融言之。”

汉族占全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因此历史上汉族政权往往被认为是正统,是“正朔所在”,不仅汉族民众这样看,往往周边民族也这样看。因为,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在全国最高,又积累下来政治上的威望,,因而对周边民族有巨大吸引力,这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什么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忌惮正统的名分,甚至纷纷争夺正统?

刘渊(?-310年),字元海,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十六国时期汉赵政权开国皇帝

魏晋时代,农耕化匈奴人愈接近了汉族心脏地区与中央政府所在地。匈奴人的政事农耕,如《晋书》 王恂传所出现的记录:“魏氏……太原诸郡,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

最重要的,又是至此阶段,匈奴人心理上已经汉化成熟。魏晋时代,匈奴贵族不只用汉名,依汉式习惯有“字”,也断然改用了汉朝皇帝“刘”这一汉姓。

匈奴贵族刘渊在父亲死后接掌其部属,西晋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伐,刘渊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立,称汉王,建立汉国。后改为赵,泛称前赵,亦作汉赵。

士人风骨凸显,工匠精神雕琢,民国大家遗风

刘渊僭号汉王,继又登位皇帝的理由,又便是恢复汉朝正统,从汉朝女婿关系一变而为自认汉朝皇帝后裔。《晋书》刘元海载记称:

“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 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 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 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 多士盈朝。 是我祖宗道迈三王, 功高五帝 ……

曹操父子,凶逆相寻…… 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 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 黎庶涂炭, 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愿兹尫闇, 战惶靡厝。 但以大耻未雪, 社稷无主,衔胆栖冰, 勉从群议。”

乃赦其境内, 年号元熙, 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这篇文告,实际上已等于尽行扬弃残存匈奴民族意识的正式宣告。匈奴人热心变自己为汉族,甚至追尊刘禅为正统,而自己继承其大统。

为什么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忌惮正统的名分,甚至纷纷争夺正统?

前秦东晋之间你死我亡的淝水之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