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王叔和:《伤寒杂病论》的“救星”(3)

2018-06-14 21:15:01 网络整理 阅读:195 评论:0

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春秋时代的扁鹊所提出“望、闻、问、切”四大诊断手法中,切的就是脉。由于当时科技落后,人们比较迷信,医生不重视脉学从而导致误诊——这种事情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中屡有记载。基于此,,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等名医所著医学脉诊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终于于公元250年左右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

王叔和:《伤寒杂病论》的“救星”(3)

王叔和图注难经脉诀 (网络图)

《脉经》10卷98篇,10多万字,记录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对24种脉象及其主病作了详尽的描绘阐述,同时根据五脏六腑、阴阳营卫阐述了各种病理的变化。此书集魏晋以前医学之大成,对后世脉学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王叔和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华脉祖,并名列鄂东五大名医榜首(另四人为李时珍、庞安时、万密斋、杨济泰)。

值得一提的是,王叔和在养生方面也有一些精辟的见解,这些理论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他提出,如要想长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四个问题:饮食不能过杂,切忌贪食多饮;饮食有所禁忌,一年四季饮食要区分开;饮食要因人而异,进食前要有所选择;饮食要去劣节优,即使好食物也不能吃得过量。

晚年王叔和辞官回到襄阳(今湖北省内),在一个美丽如画的小山村结庐而居,济世救人。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被当地人称为“神医”,找到治病的人络绎不绝。约公元270年,这位编纂“方书之祖”的大功臣,在偏僻的山村溘然而逝,享年80余岁。王叔和的后人把他葬在药王冲(今湖北省麻城市白果镇老爷山上),另一些受其恩惠的村民则在岘山之麓(今湖北省襄樊市城南)建了衣冠冢以作纪念。一代名医虽去,但被乡人们称为“药王坟”的墓茔历经1800年风雨洗礼,至今巍然长存!

注释: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汉族,西晋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人,一说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杂病论》,一是著述《脉经》。

名言: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以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