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党史故事 | 血战川河盖(2)

2019-03-16 01:53:10 网络整理 阅读:146 评论:0

为了冲出绝境,保存革命力量,黔东特委决定独立师退出梵净山,向松桃方向突围,然后东进湘西,寻找红三军和红六军团主力。

仅有数十人在川河盖突出包围

1934年11月27日,独立师经秀山龙子坳、红岩,沿星子岩的悬崖峭壁而上,进入川河盖高地。位于川湘交界处的川河盖地形复杂,常年云雾迷漫,长期被川湘多股团匪占据,这里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28日拂晓,独立师冒着大雾疾进,准备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湖南境地。行至大板场时,,突然遭到民团文代章的拦截。由于迷雾笼罩,红军难以辨别方位,加之子弹缺乏,只得仓促应战,沿着周家坨、一碗水、平坝子一线,且战且退抵至龙家寨。

为了尽可能保存革命力量,师长王光泽果断决定将部队分两路行动:一路由团长秦贞全带领;一路由王光泽带领。两路红军在迁回行进中,又遭土匪王尊禄和涌洞团防的堵截,弹尽粮绝的红军被迫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经过激战后,最终独立师仅有数十人突出敌人的包围,分批进入湖南保靖县的野猪坪,向永顺方向前进,终于找到了主力部队。师长王光泽一部被冲散后,他只身一人化装成卖辣椒的农民去湖南找红军主力。他在途经上川时被敌人发现后被俘,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被杀害于酉阳龙潭邬家坡。

救治小红军 军民亲如一家

“川河盖一战,由于独立师长期同几十倍之敌作战,部队得不到给养和休整,因此战士们虽浴血奋战,但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大部伤亡失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史专家刘济平说,独立师长期转战川黔边区,同川黔边区人民生死与共,军民亲如一家,情同手足。

采访中,楠木村村干部杨再国带我们来到涌洞乡红军烈士墓一带。杨再国指着附近的草丛说:“这里曾掩埋着七八个红军,是当时的村民把他们的遗体搜集起来掩埋的。还有一名小红军的遗体,也是由当地的村民掩埋的。”

经考证,这名小红军叫李志民,当年只有15岁,村民杨胜堏从周家凹的草丛里发现了他。杨胜堏把他藏到附近一座寺庙里,每天给他送吃的。但仅仅几天后,虚弱的李志民还是因负伤加上患痢疾,不幸去世。

“独立师大部分都在川河盖一战中英勇牺牲,但烈士的英名永远与川河盖的山水共存,他们的丰绩永远镌刻在秀山人民心中。”杨再国说,前不久,村委会和村民商议,准备筹款在烈士墓附近的红军掩埋处立个纪念碑,“为的就是要让红军浩气长存,让烈士精神不朽。”

来源:重庆日报、微信公众号-党史故事

党史故事 | 血战川河盖(2)

党史故事 | 血战川河盖(2)

芙蓉发布

足不出户

乐享芙蓉

关注芙蓉新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