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王阳明:念书五重境界,也是人生五个阶段!

2019-03-24 00:16:08 暂无 阅读:1993 评论:0

起原:世纪名家课堂

王阳明:念书五重境界,也是人生五个阶段!

身世教育世家、状元名门的王阳明,在祖父王伦、父亲王华的教育影响下,28岁起随父同朝为官,后因切谏太监刘瑾之害被贬谪贵州龙场,历经“百死千难”之后,终于悟得“良知”学说,并开启了他平定西南的兵马平生。讨江西宁王之叛,平闽赣两广民寇之乱,次次都是临危受命,屡建奇功,用兵之神,无人能出其右。

王阳明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撒布至今,堪称学界巨头、“百世之师”。清代名流王士祯赞美王阳明“树德、建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把“勤念书”放在了第一位,他在给门生的一封家信中还专门提到:“像侄子正思如许的孩子从小无拘无束惯了,如今已经到了念书岁数,你们切弗成予以纵容啊。”后来,当他获悉正思学业大有长进后竟然兴奋地夙夜未眠,当即又写了封信对其大加赞赏,认为王家信香之风继续有望了。

“念书学圣贤”是王阳来岁少时立下的志向,他后来所说的“念书学道”,又叫念书穷理。道是什么?理是什么?王阳明主张心学,在他看来,心即理,心即道,心的本体是至善,是良知,“至善是心之本体”,“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圣贤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圣贤悟到了良知并按良知行事,是以,念书学道,就是经由念书悟到本身的良知,“如诵诗、念书、抚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

第一重境界:念书的价格!

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劝戒不止、学不思进的田地,父亲(王华)感应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此后今后,勤念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王阳明少小读私塾,他有一天问先生:“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最终价格究竟是什么?他的先生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如许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思虑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覆:“当然是念书做大官啊。”

王阳显着然对这个谜底不写意,他看着先生说:“我认为不是如许。”先生不天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分歧的见解?”王阳明说:“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念书做圣贤。”

第二重境界:背诵经典,开启聪明!

王阳明在一封家信中说道:“讽之念书者,非但开其知觉罢了,亦所以沉潜频频而存其心,顿挫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疗养其脾气,潜消其小器,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吃力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王阳明敷陈我们:我们本身背诵经典、教育孩子背诵经典,不光是为了开启他们的聪明,也是借此使他们在频频思索中存养他们的素心,在顿挫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

第三重境界:以无心之心念书!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如念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斯,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念书,亦只是调摄此心罢了,何累之有?”

意思是在念书的时候老是想着科考,怎么办?王阳明的回覆是:“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罢了。王阳明认为,只要悟到了良知,念书与科举并不相妨,念书时心也不会为科考所累。

第四重境界:养不动心,随机而动!

《孟子》上记载,孟子自称“四十不动心”。王阳明也十分强调不动心的功夫:“孟子集义功夫,自是养得布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安闲,活跃泼地:此就是浩然之气。”

王阳明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本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其时,他的一个部下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不屈不挠地作战时,王阳明问,兵书的要义是什么?这个部下答不上来,而王阳明立即讲了他的兵书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第五重境界:发现素心!

《传习录》上记载,一同伙问王阳明:“念书不记得若何?”

王阳明回覆说:“只要晓得,若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选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的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事理,这就是念书以发现素心。王阳明的回覆是:“只要懂得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懂得已是次要的了,主要的是使本身的心的本体光亮。若是只是求记住,就不克懂得;若是只是求懂得,就不克使自心的本体光亮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