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李白与杜甫: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3)

2018-07-03 22:29:25 网络整理 阅读:207 评论:0

当杜甫写《梦李白》时,李白并没有死,而且在放还途中,杜甫也是将信将疑,死只是从最坏方面一种设想。读者如非事先明白本事,似也看不出杜诗是在写死李白还是活李白。作者杜甫、梦中李白和诗的读者的意识和声容,就是在这样一种迷离惝恍的信息中活动着。王嗣奭(王嗣奭shì,明代文学家) 《杜臆》所谓“亦幻亦真,亦信亦疑,恍惚沉吟,此长恻恻实景”,也使人想起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的话。杜诗中说的梦境,实际上当然不可能有这样完整的、清晰的梦,当然加入诗人虚构的因素,在整体上说,它比创作前容纳更多更美更有逻辑性的东西,有意识的活动超过了梦中无意识的偶然因素。梦中的李白形象并不是一觉醒来立即捕获的,而是经过诗人紧张的构思之后才成型的。一切万口传诵的杰作,都是诗人写到最后一个字时才像十月怀胎似的终于使生命来到人间。

诗中的蛟龙和《天末怀李白》中的魑魅,都是和李白的对立力量。善不能和善对立,必须通过恶的陪衬,善才能激发人们的正义,才能使诗人自己的倾向性不是硬紧塞给读者。在这两首诗中,李白已经不是一个单独性的形象,不仅仅是诗人所深念的挚友,而是悲剧人物的化身,因而对他的怜惜和同情也不仅仅限于诗人个人了。

李白与杜甫: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3)

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是《不见》。从内容看,他似乎已经知道故人无恙,因而盼望有一天能到庐山来读书。诗中有这样两句话:“国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所谓杀,只是极言当时对李白排挤打击的厉害,并非真要杀他。唐室虽是封建王朝,对有影响的士大夫还是不敢随便杀的,即使仍是李林甫、杨国忠当权,也不敢杀李白那样士大夫。李白如可杀,王维早就杀了。可是在《李白与杜甫》中却这样说:“但他(指杜甫)只怜李白的才,而不能辨李白的冤;在他看来,李白仍然犯了大罪,非真狂而是‘佯狂’,应该杀而可以不杀,如此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