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吴汉血洗成都留千古恶名,诸葛亮却成他两百年后隔世知己

2019-07-17 12:40:48 暂无 阅读:1393 评论:0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东汉伐蜀大军在北路军统帅、辅威将军臧宫与南路军统帅、大司马吴汉的率领下,一路攻城略地,陆续兵临成首都下,起头了一场空费时日的围城战。

至十月底,成都已屡战屡败,士卒守心涣散,城破不久矣!蜀地公孙述处境拮据,忧心如焚,遂将手中最后一张王牌、大司马延岑召来讨论对策,问:“事当若何?”

事已至此,也只有拼了,延岑慨然答道:“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财物易聚耳,不宜矜恤。”公孙述听了,心中勃然生出一股斗志,遂打建国库,尽散钱财,募得敢死之士五千余人,交给延岑做最后之反扑。

看来公孙述照样比王莽风雅啊,当初王莽末日,国库里明明有八十万斤黄金的巨额财富,只肯出四千钱给每个北军将士,究竟只撑了不到一个月就城破败亡了;公孙述吸取了王莽的经验教训,散尽钱财,能不克扭转战局呢?

当然不克,不外,毕竟照样能多撑些时日的。

至少,延岑的决心大增,竟自动向吴汉约战,要与他来一场大司马之间的对决。吴汉欣然应许。

于是,延岑先以疑兵出城,伪建旗号,鸣鼓挑战,诱使吴汉来攻,暗地里却将五千敢死偷偷绕到汉军之后,预备待双方比武时倏忽杀出,正可杀吴汉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已是建武十二年十一月中旬,汉军顿兵于成都坚城之下已近一年,军中只剩下七日余粮。若是吴汉不克在七日内拿下成都,那么大军也只有撤回巴郡,暂作休整,待来岁再来围城。所以吴汉见蜀军前来挑战,大喜,当下也顾不得想延岑有何阴谋,便率军猛攻而去,究竟后路被延岑所抄,腹背受敌,那五千蜀军敢死队又被公孙述金帛所买,家人几辈子都生活无忧,所以舍身殉难,勇悍无比,汉军招架不住,马上大北。

吴汉血洗成都留千古恶名,诸葛亮却成他两百年后隔世知己

图:吴汉剧照

吴汉这小我,瑕玷是贪功轻敌,长处倒是固执幸运,他又一次陷入绝境,被蜀军五千敢死士追入岷江,杂沓之中落马堕水,差点就要垮台,多亏他回响活络,一把揪住马尾,任凭马腿乱踢,地上乱石磕碰,吴汉死拉不放,这才被硬拖回营寨,捡回一条小命。

吴汉逃回营寨,收拢各路败兵,事已至此,不光颜面尽丧,军士也无心再战,吴汉只得长叹一声,带着万般的不舍,密令预备船只,欲退保江州。

要害时刻,刘秀新录用的蜀郡太守张堪拍马赶至,如一剂强心针,马上让吴汉振奋了起来。

本来,张堪衔命带着七千匹军马赶来施舍,半路据说吴汉要退却,大急,赶紧抛下大军队,日夜兼程驰至吴汉军中,言后盾日至,蜀军必败,将军此时毫不宜退师。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早年十六岁时曾游学长安,与刘秀、来歙交往甚厚。此人志美行厉,聪慧过人,被太学儒生称为“圣童”(东汉有名文学家、天文学家、地震仪发现者张衡的祖父)。刘秀派他来匡助吴汉,恰是注重他的才学文治,能够补足吴汉在政治上的短板。

吴汉血洗成都留千古恶名,诸葛亮却成他两百年后隔世知己

图:张衡泥像

果真派的准确,派的实时。

就如许,吴汉从新打起精神来,一反常态的缜密计划、仔细布置,终于定下一个“示弱诱敌”之计,预备以智取胜。

当武勇的吴汉也学会了使用智谋,公孙述的末日就到了。

于是,吴汉命令隐蔽精兵,而独以老弱在城下挑战。同时又命臧宫率北路军进兵咸门(成都北出东头第一门),待机而动。公孙述经延岑之胜,不由起了轻敌之心,又见吴汉戎行老弱,还认为对方久困城下军心颓丧,却又不敢一定,便又起头迷信他的谶语,究竟他在谶书上找到了四个字——虏死城下。

好兆头啊好兆头,看来吴汉这个虏死定了!

十一月十八日早晨,公孙述尽起全城之军,分兵予延岑去攻打臧宫,而自领精兵数万出城攻打吴汉。公孙述西汉末年便已是县令,现在早已年过花甲,鹤发苍苍,竟然也亲冒矢石,披挂上阵,蜀军将士乃无不感奋,皆愿效死。

果真,一切都很顺利,延岑在咸门三战三胜,公孙述这边也打的吴汉落花流水。

假象,一切都是假象。这一天从早晨战到正午,蜀军固然连战连胜,但公孙述与延岑杀到鼓起,士卒基本不得歇息,更谈不上吃午饭,祸殃已然埋下,只等吴汉一锤定音。

吴汉不急,不急,先歇息一会儿,让精兵们饱餐战饭,食罢,这才命令护军高午、唐邯率上万马队的生力军突然杀上,蜀军师疲无备,马上大乱,公孙述见势不妙,赶紧收兵回城,晚了,但见高午身先士卒,持槊飞驰而上,一路所向披靡,挡者立死,直入蜀之中军,公孙述大惊失色,刚想喊一声:“是何神也!”话未出口,大槊已到,一槊正刺在公孙述胸口,力透铠甲而没,血花四溅,有如喷泉,公孙述吃痛不住,一声大喊,抚胸堕马,摆布赶紧拼死扑前,将他扶上马车救入城中。

公孙述悲愤,没想到“虏死城下”中的“虏”不是吴汉他们,而指的恰是他本身,

是夜,公孙述创处流血不止,伤重毙命。一代枭雄,饮恨而亡。

公孙述临死前,把成都军民和一家老少都拜托给了延岑。但延岑自咐无法整顿这烂摊子,第二天一早便举城向汉军屈膝了。

吴汉血洗成都留千古恶名,诸葛亮却成他两百年后隔世知己

蜀郡太守张堪执掌处所,于是率先入城,他进城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捡阅库藏,收其至宝,秋毫无私,皆条列封存,编好清单,快马送至洛阳,呈交刘秀。然后张榜宣告,慰抚吏民,蜀人皆大悦。

然而如许一个大好局势,却被有组织无规律的兵痞悍将们全损坏了。三日后,也就是十一月二十一日,吴汉引军入城,睁开了一场残酷的报复性大残杀,于是局势陡然失控。

吴汉这么做也是心里有气,打下成都支付的价值太大了,他的老同伴岑彭被公孙述刺杀,这对他袭击颇大;再加上吴汉顿兵于成首都下一年之久,其间损兵折将,多伤手足,他本身本人也在战争中多次遇险,差点丧命于此,所以对蜀人憎恨到了顶点,稀奇是公孙述与延岑,吴汉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

可惜,公孙述已经死了,但没紧要,他的家小还在;延岑固然屈膝有功,但没紧要,老子想杀就杀,杀他全家,大开杀戒!

于是,吴汉命令,将公孙述与延岑全族诛灭,无论老幼,一个不留,杀完了仍不解恨,既然那可恶的张堪已封存府库至宝动不得,那就只有从其他处所泄愤了,于是吴汉又命令搬出至宝,放火焚烧公孙述的宫室,又纵兵抢掠,烧杀吏民,前后屠戮蜀人万数,将成都这一座天府荣华之都,转眼酿成了人世地狱。

吴汉血洗成都留千古恶名,诸葛亮却成他两百年后隔世知己

图:豫剧《吴汉杀妻》

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世界,皆不为也。”因仇恨而杀人,因杀人而康乐,这可称不上除暴安良的王者之师。尽量一支通俗的戎行,在面临战争时也不该带任何情绪,要杀人只是为了获取胜利而不得不接纳的手段,若是没有需要,一小我都不应多杀,况且是如斯大规模的残杀布衣。

但其实,吴汉除了泄愤这一个原因之外,他如斯杀掠,还尚有苦处。

首先,汉军在成首都下顿兵一年多,将帅疲倦,吏士思归,现在十分困难把城打下来了,若是不让士兵们发泄一下得点优点,恐生叛乱,因为吴汉戎行的军纪正本就一贯欠好,昔时在刘秀的故里南阳都敢抢掠,况且成都?再说汉军此时只剩七日军粮,成都被围城一年多估量也没什么余粮,不成杀掠,生怕无法解除粮食危机。

其次,成家政权公孙氏统治益州长达二十八年,于乱世保境务边,招纳了好多遁迹难民与死士。现在公孙述虽死,但成都之反汉势力依然壮大,且千头万绪,至死不悟,生怕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消灭掉,不然这一年多来公孙述也不会誓死守城、几回三番抗拒招降。若汉军退走后,支撑与同情公孙氏的本地豪强乘隙作乱,则汉军两年辛劳与牺牲便全废。

吴汉血洗成都留千古恶名,诸葛亮却成他两百年后隔世知己

事实上,公孙述在位时多有惠民之举,他身后,本地工资纪念他,还在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公孙述所筑)中建筑了“白帝庙”,泥像供祀公孙述,香火千年不停。

吴汉血洗成都留千古恶名,诸葛亮却成他两百年后隔世知己

所以,为了肃除公孙述的残存势力,吴汉勇敢的替刘秀背锅,并有意无意的将针对性的残杀酿成了波及恢弘的残杀,留下千古恶名。刘秀闻信后当然非常生气,乃下诏将吴汉大骂一顿,又咬牙切齿的求全刘尚:

“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放火,闻之可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令媛。(成语“敝帚自珍”典出于此)刘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尔等所为,良失除暴安良之义也!”

随后,刘秀又作出指示:汉军此次滥杀事件,在政治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挽回局势,收拢人心,我军应立刻住手一切动作,浮江而下,返回宛城休整,同时张堪持续安抚蜀民的工作,礼遇优待降臣降将,征用蜀地贤达人士。

旨意一下,蜀地上下喜悦,公民莫不归心。

次年春,吴汉从蜀地凯旅回朝,刘秀特意下诏让绕道回趟家乡宛城,祭扫祖墓,并额外犒赏谷米二万斛。

五年后,也就是建武十八年春,蜀郡守将史歆兵变。史歆曾是岑彭的护军,此次却成为兵变的首倡者,并获得益州各地豪强的支撑与呼应,令人深思。

既然是吴汉惹出的乱子,当然也应由吴汉去檫屁股,七个月后,吴汉率军再次攻破成都,又再次进行了一次大清洗,然后刘秀又再次下诏对吴汉大骂一顿,然后又再次不了了之。

吴汉血洗成都留千古恶名,诸葛亮却成他两百年后隔世知己

又过了两年,建武二十年,吴汉病重,刘秀亲自前去探视,吴汉在临死前最后一句绝笔就是:“臣愚无所常识,惟愿陛下慎无赦罢了。”刘秀虽以柔道治世界,但听了吴汉这句布满了法家戾气的谏言,也不由陷入了深思之中。

吴汉身后,刘秀下诏悼惜,赐谥为忠侯,又大发禁军将士、车骑前去送葬。

以甲士送葬,此为王礼,大臣本不得使用。历两汉之朝,仅霍去病、霍光、吴汉三人有如斯殊荣。

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唯有吴汉从建武元年任大司马起,历时二十年,历尽风雨,地位无可摇动;而建武年间三公中的大司徒,从第一任邓禹算起,共换了十人,大司马自王梁起,也换了八人之多。

吴汉身为一个战争屠夫,却为何能独得皇帝恩宠,令人深思。

又两百年后,吴汉终于碰着了一位隔世亲信,这位亲信,就是诸葛武侯。其时,有人向蜀汉丞相诸葛亮进言进展能大赦世界,诸葛亮却道:

“治世以盛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肯为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