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满门英杰世代忠良,百年镇边戍守西夏,却终究未能扶大厦于将倾!

2019-07-28 15:40:29 暂无 阅读:1214 评论:0

自北宋竖立,“重文抑武”一向被视为国策,是以后世好多人将两宋消亡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北宋缺将,南宋缺相”。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客观,北宋一百六十八年不只不缺名将,相反还名将辈出。建国时期有曹彬,潘美,杨业;中期有曹玮,李继隆,狄青,种世衡;后期有郭逵,种谔,燕达;晚期有种师道,宗泽,刘法,可谓是人才济济。

并且累世将门也不在少数,例如靖边百年英杰辈出的种家,戍守西夏镇服三州的折家;建国功臣世居高位的曹家,威震契丹号为无敌的杨家等等。而个中又以种家最为出众,种家镇边百年,历代皆有将才,及至北宋消亡,后辈五代从军,仅直系子孙就稀有十人马革裹尸,是名副其实的满门忠烈。

满门英杰世代忠良,百年镇边戍守西夏,却终究未能扶大厦于将倾!

并且与其他的将门世家分歧,种家是北宋初年有名的书香家世。种家将门的开创者种世衡,是宋初大儒种放的侄子。种放一生未娶,是以视种世衡为亲子,种世衡也从小被教习儒家经典,当局法令,青年时凭借种放的恩荫进入仕途,历任将作监主簿,太子中舍,是尺度的文官入仕之路。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正逢党项兵变,李元昊开国西夏屡次抨击边境。其时延州边堡多半陷落,范仲淹自动请镇延州匹敌西夏,而种世衡也在西北前方。其时种世衡并没有显赫的军功,是以当其提出建筑青涧城时,并没有获得朝廷承认。

“延安东北二百里有隋代的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

满门英杰世代忠良,百年镇边戍守西夏,却终究未能扶大厦于将倾!

直到范仲淹出镇时,才承认了这一方略。青涧城从康定元年(1040)建筑,到庆历五年(1045)被攻破,一共历时五年,一向是西夏前方的主要计谋地。凭借青涧城,种世衡屡破西夏,并凭借着智勇收服了西北诸几多数民族部落。之后又合营范仲淹,步步为营,夺回了绥德、米脂,剪除了西夏左翼的威胁。

除此之外,种世衡照样名智勇双全的良将,镇边时代常出奇计,甚至用计除掉了西夏的上将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兄弟。仁宗年间对西夏的三次大北后,宋朝边境仍能连结相对不乱,种世衡功弗成没。

范仲淹在《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赞誉种世衡为;“国之劳臣也”。

而名著后世的《梦溪笔谈》中,沈括更是对种世衡评价极高,认为:“平夏之功,世衡计策居多,其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视察使。”

其时种世衡与狄青两人都被誉为“西军良将”,欧阳修在对朝廷上书时写道:“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之所以种世衡在后世远没有狄青知名,更多照样因为种世衡在庆历订定合同后就病逝了,未能像狄青一般位至枢密使。

满门英杰世代忠良,百年镇边戍守西夏,却终究未能扶大厦于将倾!

但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狄青因武将身世,虽位居高位却备受文官集体倾轧,暮景并不如意,其子孙如狄咏等,虽不失为勋贵,但毕竟照样泯然世人,未有出众之才。反而是种世衡的子女倒是人才辈出,成当场位甚至远超其人。

种世衡有八个儿子,种诂、种诊、种谘、种詠、种谔、种说、种记、种谊。个中长子诂,五子谔,八子谊更是声名赫赫。史称:“皆有将材,关中号曰‘三种’”。

“三种”中,又以种谔最为出众,在英宗神宗年间,种谔在对西夏作战中军功赫赫。治平四年(1067年),种谔用计迫降西夏名将嵬名山,并收复绥州。《宋史》称:“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

满门英杰世代忠良,百年镇边戍守西夏,却终究未能扶大厦于将倾!

熙宁四年(1071年),种谔构筑罗兀城,并于无定川大北西夏,合法种谔进展进一步图谋横山,直入西夏心腹时,庆州士兵兵变,打乱了进军规划。神宗命令让其回师平叛,种谔无奈撤兵,失去了攻占横山的最好时机。

在神宗中期对西夏的三场战争,罗兀,灵武,永乐三大战争都是由种谔谋划,固然没有彻底将西夏攻灭。但从神宗之后,宋夏攻守之势逆转,由此可见其功勋。

满门英杰世代忠良,百年镇边戍守西夏,却终究未能扶大厦于将倾!

在种家第三代将领中,以种谔之侄种师道最为超卓,民间平日称种谔为“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为“小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原名种建中,被徽宗赐名为“师道”,如同其祖父一样,种师道也是名文武双全的良将,青年时师承大儒张载,之后更是考上明经科,历任熙州推官、原州通判等职。之后又因能力超卓,转为武职,历久活跃在北宋边境上。

在徽宗年间,种师道可谓是可贵的名帅,他曾多次进言,无论是对辽对金的计谋,都显露了极高的远见。还多次将北宋从消亡的边缘解救回来,但无奈徽钦两帝,畏敌如虎,多次视忠言于无物,最终导致了北宋消亡。

满门英杰世代忠良,百年镇边戍守西夏,却终究未能扶大厦于将倾!

种家五代为将,履历仁,英,神,哲,徽,钦六朝,每代皆有良将,从仁宗康元元年,西夏开国(1040年),至北宋消亡(1127年),存续跨越了八十年,占有了整个北宋的一半以上的时间,对北宋做出了极大的进献。

北宋覆灭之际,种家更是满门忠烈,一腔热血。种谔之子种朴,临危受命,最终无力回天战死榆次;种师道之弟种师中,被朝廷催促,慌忙赶到河东参战,究竟先胜后败,战死河东。种师道更是堪称北宋的擎天之柱,其亡故后,金军南下,北宋再无回天之术。

在后世看来,种家将比拟杨家将名声大大不如,但真实汗青上,种家的功勋比拟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外被尘封于史书之间,不为世人所知,百年镇边,世代忠良,如许的种家后世若何推崇都不为过。所谓“青山有幸埋忠骨”,泱泱华夏五千年依旧传承络续,也恰是有这些英杰忠良自告奋勇。

参考文献:

《宋史-种世衡传》《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青涧城——北宋堡寨防御的测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