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七夕若不动人,世间再无浪漫

2019-08-09 07:29:33 暂无 阅读:660 评论:0
七夕若不动人,世间再无浪漫

▲《七夕乞巧图》 孙琼华-1923年作

七夕

中国古典恋爱故事,最知名的有4个。与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最大的分歧,牛郎织女的传说享受特别尊荣——对应一个主要的节日:七夕。千百年来,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一年见一面的故事,打动听心无数。

今天又是七夕。作为传统节日,七夕在此刻浓烈的贸易气氛之中、繁多洋节冲击之下,固执生存并适应时代。玫瑰和巧克力逐渐成为七夕狂欢中的新符号。七夕酿成了人们观点中的“东方恋人节”。从餐馆到商场到收集,全是七夕的宣传。

哲人说,甩掉传统等于割断了本身的精神命脉。今天,我们不妨立足回首,复习一下几千年汗青中七夕的前因后果和它厚重的文化内涵。

七夕若不动人,世间再无浪漫

▲《乞巧图》钱慧安(1833~1911)

变迁:来自星星的节日

起先,七夕是一个有关星星的故事。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小雅》中的这段文字,是现存文献中最早关于牵牛星(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记载。

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已存眷到这两颗星星的移动转变。阴历七月初一,黄昏时分,银河呈南北向,织女星显现在东方的天空,解说一年进入了秋季——这就是七夕最早的意义。

七夕从七月初一挪到初七,并正式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是从汉代起头的。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七”是一个稀奇的数字,在阴阳观点中代表着阴的一极,被认为与女性的生理转变有亲切关系。所以,七月初七的七夕节逐渐和女性发生了关系。《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七夕之日,宫女集会在宫中,一同穿七孔针,对照女红水平。宫女嫔妃还要群集在百子池边,接缀五色缕,游玩作乐。七夕乞巧和斗巧的习俗,以及追求恋爱的文化内涵,已见劈头。

同样是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逐渐成型。

人们将上古时期的两个星宿,逐渐编纂成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战国竹简中,牛郎织女已经存在恋爱关系,但在上古的传说中,二人最终未能在一路。是以,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存在嫁娶禁忌,是日娶亲,丈夫就会甩掉老婆。东汉末年所作的《古诗十九首》,完整讲述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故事。在这一时期,牛郎织女的恋爱故事衍生出了鹊桥相会的情节,而且一年一会的故事构造根基定型。

今天我们关于七夕的概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

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节逐渐融合。北齐文献《玉烛宝典》记载了七夕之日,二星神相会,人们设宴祷告的场景。牛郎织女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独一与传统节日相连系的一个。同时,传至今日的七夕习俗也根基发生。除了乞巧以外,求子、晒书、乞求富贵长命的习俗也被缔造出来。

唐宋以降,七夕节庆蓬勃成长。五代《开元天宝遗事》中具体记录了唐朝皇宫中七月七日的游乐运动:人们对着牵牛织女星,穿针缀线,乞巧求福,宴饮达旦。白居易长诗《长恨歌》也描画了七夕“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密语时”的排场,解说其时七夕节已经被付与恋爱内涵。

宋朝市民阶级鼓起,对七夕的庆贺从宫廷走向民间,《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学作品,显现了市民阶级在七夕前后穿新衣、备瓜果、折莲蓬,焚香望月乞巧的盛况。这些习俗一向陆续到明清时期甚至今日。

七夕若不动人,世间再无浪漫

▲《牛郎织女图》沈燧(1891~1932)-

意蕴:从渊源看习俗

七夕成长到后来,成为了一个时令性的综合节庆。它的习俗越来越雄厚,囊括了乞巧、求子、求丰收甚至求功名等多种运动。到今天,人们更多地将它视为“恋人节”,寄望感情圆满。

对月乞巧,祈愿美妙生活

七夕节最为人所惦念的莫过于“乞巧”这件带有微妙意味的事情了。

穿针引线,是最早的乞巧体式,晋人葛洪《西京杂记》中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这也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所穿的针,一样是七根,俗称“七孔针”,所用的线一样是五色缕,即用五种颜色的丝线合成一根线,谁穿得又准又快就为“得巧”。

喜蛛应巧,是南北朝时见于文字记载的乞巧体式,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集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认为符应。”“喜子”便是一种小蜘蛛,常见于夏秋之际。七月七日是日,人们把一些瓜果放在果盆上,“穿针乞巧”今后,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以此占验是否得巧。跟着时间的推移,历代验巧的方式也有所分歧,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朝视网之稀密,宋朝视网之圆正,后世则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是穿针乞巧习惯的变体,明清两代十分盛行。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曰:“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铰剪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即将针放入水中,视察其所呈现的物影来乞巧。

乞巧是传统七夕的主要内容,强调的是人们对于心灵手巧的等候,在某些区域甚至具有女性成年礼的意涵。此外,七夕还有一个体名,叫做“魁星节”。魁星是掌管世间念书人功名的星官。七夕的发生,源于对星宿的视察和崇敬。同时,每年秋天恰是古代科举乡试的测验时间。所以,在入秋之前人们祭拜魁星,乞求秋试中举,也成为七夕的一个主要习俗。

七夕若不动人,世间再无浪漫

▲《乞巧图》潘振镛(1852~1921)

望月拜星,祭奠牛郎织女

一条银河横贯夜空,漫天繁星中最亮的那颗星就是织女星,银河对岸,织女星的东南偏向,有一大两小一字排开的三颗星,中央那颗最通亮的星就是牛郎星。星空之下,人们搭起供桌,摆上新熟的瓜果、精巧的手工,对着通亮的星星和皎洁的银河悄然地向织女祷告。在凉快的夜晚弄月观星是七夕的一大乐事,七夕正值瓜果飘香的时节,把新颖的瓜果献给织女恰是应时之举。

自古以来,关于七夕的描述,都离不开饮食。早在汉代,徐婕妤就在宫中砥砺莲藕,以取悦刘邦。宋代也继续了镌刻花瓜的习俗。而古籍文献中对七夕的描述,也皆有陈列瓜果一项。宋代《梦粱录》中记载,临安七夕之前,街坊以新果互赠,祭拜之前,又要以木瓜先入。瓜果在七夕文化中的主要地位,是中国古代天然经济纪律决意的。夏末初秋,恰是水果和瓜类收获的季候。人们在此时享受夏收的功效,感激天然的奉送,而且祈愿秋收顺利,恰是七夕饮食文化的焦点。

除应时瓜果,七夕节食品中最有名的就是巧饼。巧饼发源于南宋,是一种图形的面饼。其所以如斯,一来七夕的日期包含两个“七”,皆为极阴之数,而圆形之物崇阳,能够辟邪;二来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吃圆形的饼子,依靠了对爱人团聚的美妙祝愿。

皇宫里过七夕的局面更大,甚至为七夕专起楼观,称为“彩楼”。高台之上不光视野坦荡,便于观星,在中国传统天宫图中,紧邻织女星东侧,有四颗星为一组名为渐台。活着人的想象中,渐台就是织女登高远望的处所,而在七夕之夜,宫女们登彩楼观星与织女登渐台以望牛郎相呼应,人世节趣也是天上故事的再现。

七夕若不动人,世间再无浪漫

▲《兰闺乞巧》朱铁安1949年作

晒衣曝书,珍爱时令物候

和多数传统节日一般,七夕也与农业社会的时令密弗成分。《四民月令》记载,每到七月七日,“曝经籍及衣裳,习俗然也”。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如许注释为何选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曝书:“子日沐,令人爱之。卯日晒,令人白头。”他注释说,其时的人认为在七月初七是日,阳光好,霉菌能很快被太阳晒死,书页也很轻易被晒透。若是错过了这个日子,太阳不那么如意之后,晒了半天,书页或者仍然晒不透,连头发都邑被急白。

七夕的日期与立秋邻近,潮湿多雨的夏日即将曩昔,凉快的秋天即将起头,在这个时候晾晒书籍和衣物,能够防霉烂生虫。魏晋今后,跟着纸质书籍的推广,晒衣习俗演变为晒书习俗。其时富贵人家甚至会将家产悉数晒出,攀比炫耀。

有“晒”的处所就有对照。《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一则关于晒衣的趣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瞧不起趁晒衣炫富的作风,到了七月七日,邻人的衣架上多是绫罗绸缎,阮咸却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别人不解地问:“你在干啥?”他回覆:“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世说新语·排调篇》则写道:七月七日的时候,名流郝隆在自家天井里四仰八叉地仰躺着晒太阳,别人问他在干什么?郝隆回覆,“我在晒书”——别人都是酒囊饭袋,只有本身的肚里都是学问,魏晋名流的傲气由此可见一斑。

晒衣、曝书一向是七夕节习惯的主要一环,汉武帝曾专门建曝衣阁,七月初七便命宫女将宫中棉衣拿出晾晒。唐代在宫中也设有曝衣楼,专供宫女们在七夕是日曝衣之用。开元年间的诗人沈佺期在《七夕曝衣篇》中写道:“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今天读来还仿佛能看到其时皇宫中七夕曝衣的热闹画面。

七夕若不动人,世间再无浪漫

▲《乞巧图》 唐云

传承:从古代到如今

现在的七夕,人们很少再有“乞巧”运动,也很少再用“巧夕”如许的称呼,却是有了更为相符时代潮水的称呼——“中国恋人节”。

民风学者大多不肯给七夕贴上如是标签,认为是对传统的“推翻”。在中西文化交流频仍的情形下,“Valentine’s Day”以“恋人节”的名称及玫瑰、巧克力等文化符号进入中国,进而激发了具有文化平安意识的国人,起头在本土文化中寻找能够与之相抗衡的身分,于是诸如七夕节如许带有恋爱要素的传统节日被发现和挖掘。与此同时,从西方恋人节中获益的商家在阴历七月七日之际推出响应商品,媒体火上浇油并组织以恋爱为主题的大型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了七夕节作为中国恋人节的合法性。

恋爱,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是从古到今、普天之下人们共有的感情。传统的保守观点让古代中国人的恋爱几乎都隐于暗处,而七夕节被重置为“恋人节”则为现代中国人坦率地表达感情供应了时间和典礼感,这是公众选择本身生活体式的自由所致,无可厚非。然则,传承两千年之久的传统七夕节中好多雄厚多彩的民风运动及其内涵逐渐被掩蔽也是事实。于此,很多人怀揣着最美妙的愿望等候着当下的七夕只是节日流变过程中的一个段落罢了。

有些传统,在人们的生活里还能看见踪迹,可以凭着底蕴与精神代代相传;而有些传统,粗略会盖上汗青的封印,可这些也依然是想要追忆曩昔的人们的一种资源,因类似的血脉引起共识。

星汉灿然,以一年一面苦守恋爱的牛郎织女成为一个节日成长与传承的文化内核,这或许算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无论真实情形究竟如何以及未来会如何,他们与七夕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缘分或许不光仅是星辰与故事那么简洁。同时,也进展包罗七夕在内的传统节日也不光仅只是星辰、吃食与故事那么简洁。

◎本文综合自文章《七夕:这些年有了玫瑰,其实更长远的是文化》(作者胡珉瑞 陈振凯,原载于《人民日报国外版》)《也羡鸳鸯也羡仙——闲话七夕节》(作者郑艳,原载于《光亮日报》),图源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