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黄阿忠:才子“综合”而来(2)

2018-07-17 00:39:39 网络整理 阅读:99 评论:0

“工宣队”的师傅说:阿忠的三个姐姐都当工人了,他怎么还能当工人?都像你们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怎么落实?

于是,17岁的未成年的黄阿忠打起背包到崇明岛的前哨农场,他立刻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泥腿子,裤脚卷着,衣服补着,草帽戴着,皮肤黑着,一年365天,起码有345天忙着插秧、拔草、割稻、挑担、脱粒、挖沟、开河、种豆、拔豆、积肥、种棉花,摘棉花……

阿忠是连队里岁数最小的,阿忠也是连队里最无忧无虑的。干就干吧,干完了吃饭,吃完饭睡觉,第二天班长一叫,他就从床上跳下,跟着大家上了农田,,反正农活是干不完的。阿忠天天挥汗如雨,他看不见什么夕阳和小舟,听不见什么渔歌和雁鸣……

当然,到了腰酸背疼苦不堪言的时候,阿忠也有过“私心杂念”:爸爸是个出色的雕花木匠,一块木头到他手上,三下两下,就会雕刻出不同的鱼鸟花虫,活灵活现。阿忠懊悔:在上海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跟爸爸学好这门手艺?否则到了农场就可以到基建队去当木匠了。

阿忠还想,我在家里一直喜欢画画,临摹过连环画《山乡巨变》、《渡江侦察记》、《白毛女》等等,我为什么不把绘画这一门真正学到手,否则我就不会在农田里晒太阳,肯定调到场部宣传组去了……

遐想(或谓“瞎想”)是可以的,不从日出干到日落是不可以的。阿忠在乡下足足当了5年农民,他从一个小农民,后来当了班长,后来当到排长。正当大家都觉得阿忠很可能提拔当副连长的时候,阿忠脱下脏兮兮的打工服,告别海岛,带着泥土的芬芳,一头闯入上海戏剧学院的殿堂。土土的阿忠要正儿八经跟着导师学画画啦!

散文

1995年,阿忠心血来潮,写了一篇有感而发的小文(他从没写过什么散文),寄给《解放日报》。

文章是这么写的:“农村的生活像是电影镜头般在我的面前一一闪过。我还时时想起那种故事和那种城市所缺少的宁静。终于有一天,我仿佛看到了这寻求多年的场面,它像梦一般展现在我眼前;我又好像看到了另一幅画面:一轮红日西下,远处小舟片片,夕阳将海滩染成一片金黄,微风中带来一阵阵渔歌;机耕路上车辙纵横,两旁灌木簌簌作响,春雨中绽开嫩芽,星星点点透出新绿,一顶红伞迎面而来……这似乎不是生活中的,但我可是确确实实在这诗一般的意境中生活过呀。我终于悟出了六祖慧能的禅机,悟出了其中的道理,那大雁横飞、芦苇摇曳的境界像是空谷回音,不断地回响在我的创作生涯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