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黄阿忠:才子“综合”而来(3)

2018-07-17 00:39:39 网络整理 阅读:99 评论:0

文章的题目有点拗口,叫《梦回雁飞芦草扬》。资深编辑陈鹏举看完稿子说:阿忠,你的笔头可以啊,散文写得有“颜色”,我把它放在“朝花”上发表。

阿忠觉得很好玩:这么说来我还会写散文?

从此一发不可收,他连续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上百篇散文。一直写到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阿忠随笔》;一直写到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组吸收他为会员,他这才放下钢笔,又拿起了他的油画棒。

在上海著名画家行列里,有两个人的文章和画一样出色,一位是陈丹青,一位便是黄阿忠。图文俱佳,有时候图文并茂。

黄阿忠:才子“综合”而来(3)

《蓝色的海》90×120cm(2013年)

陶艺

1993年的时候,阿忠和很多上海画家一样热衷陶艺,他驱车来到景德镇。

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从未遇到过的挑战:宣纸是软的,瓷瓶是硬的;宣纸是平面的,瓷瓶是立体的;画在宣纸上的墨和彩会化开,画在瓷瓶上的色彩凝滞不动,但是烧了之后却会产生窑变。还有,看一个瓷瓶,似乎没有什么正面,又似乎都是正面。转动着看,它似乎有三个面,剖开了看,仍然是一个面……

刚开始画瓷瓶,阿忠顺着圆弧画,画着画着,有时候两头交叉了,“撞尾”了;有时候两头接不上,空白了。阿忠问自己:为什么我驾驭不了瓷瓶?

那天晚上,阿忠突然想起“向纸三日”的古训:古代画家画画,先是看那张白纸,看够了,看熟了,看它三天,看到构图、色彩、布局烂熟于心,才开始磨墨舔笔,绝不是撩起来就画。

于是,阿忠对瓷瓶来个“向瓶三刻”,先是看,再是想,等把整个瓷瓶都装到心中,才举起笔一挥而就,画得天衣无缝,再也没发生过“交通事故”。

烧窑师傅说:阿忠,第一天你还画得很生疏,第二天就熟练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