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时千年为何清代消亡?了解一下,龙泉窑各个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2019-09-04 21:47:08 暂无 阅读:887 评论:0

龙泉窑自五代、宋初鼓起以来,就以卓越的成就逐渐庖代了越窑的地位。它的整个成长汗青过程,约可归纳为三个阶段:五代、北宋为初创阶段;南宋为成熟阶段;元、明今后逐渐衰落。

(一)初创阶段的艺术特点

凭据近年来挖掘资料及出土实物,能够知道龙泉窑创始时期较早。五代、北宋初年,它是在吴越官窑的影响下而成长起来的民窑。早期的龙泉青瓷,产物气势经常受越窑影响,就大窑和金村的出土实物来看,无论在造型或纹饰方面,都跟越窑青瓷一脉相承,继续了越窑的艺术传统。固然建造手艺还不敷成熟,瓷胎对照厚重,淘练不纯,釉层很薄,釉色多青中泛黄,不如秘色越瓷的精彩。

历时千年为何清代消亡?了解一下,龙泉窑各个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明早期龙泉窑划花花草纹执壶

然则那些腹部刻有直条纹的瓜棱壶、多嘴带盖的五管瓶、小底撇口的茶碗以及翻口浅腹盘等,也具备了越瓷的特色。尤其在刻划纹上,喜欢采用篦纹作为装饰,这是五代越窑一种风行的艺术手法,在余姚上林湖、上虞窑寺前、黄岩沙埠等五代宋初的窑址中曾遍及显现。那些早期龙泉青瓷,我们能够经常见到碗内刻划的海浪纹和小团花,壶身上的云纹和莲瓣纹,盘里的折扇纹和缠枝花草等纹饰,都喜使用篦纹,巧妙地增加了纹样转变的结果。它熟练地运用篦状对象,使之在疏密一致的线条下,发生协调统一的节奏,极有纪律,而又活跃天然,转变雄厚,没有砥砺陈迹。这种篦纹纹饰,早在浙江肖山县南朝时期的上董窑青瓷中已起头运用,今后五代越窑发扬了上董窑的传统,早期龙泉窑又继续了这种装饰手法,反映了南方青瓷的艺术特色。

早期的龙泉窑首要成就,在于使青瓷向实用方面进一步成长:大量生产普及的日用瓷器,朴素耐用,和恢弘人民生活亲切连系,以适该当时社会的需要。它的器形种类不多,都是盘、碗、壶、罐等平常生活必需品。它为青瓷生产从吴越统治者历久的垄断和压榨中解放出来,彻底打破曩昔所谓“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的局限,使青瓷扎根于群众之中,奠基了成长的根蒂。

此外,在金村还有一部门受瓯窑影响的青瓷,胎骨对照细白,釉淡而透亮,近于缥青色。器形和大窑约略沟通,纹饰也以刻划花及篦纹为主。在盘、碗里有些刻着扭转的风车纹,这种纹饰不见于大窑,它的气势和瓯窑对照接近。这又反映了早期龙泉青瓷正处于初创阶段,首要继续浙江原有的制瓷传统,还没有形成本身的艺术气势。

历时千年为何清代消亡?了解一下,龙泉窑各个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事物的成长过程,老是由粗到精,由初级到高级。早期龙泉窑经由一百年摆布的生产实践,到了北宋中期,它已稳步进入制瓷工业的前列,产物质量逐渐提高。稀奇在大观、政和(1107—1117)年间,赵佶为了知足他的穷奢极欲,以定窑白瓷有芒不胜用,命汝州烧造青瓷,接着又在汴京设置官窑,不吝工本为宫廷生产精彩的瓷器。这时北方青瓷显现了新局势,不光官营的汝窑、官窑,把握了很高的手艺水平,即民窑中的耀州窑、临汝窑,也都取得敏捷的成长。这对于龙泉窑青瓷无疑有促进感化,它在原有的根蒂上又接收了北方制瓷的经验,改善工艺手艺,增加了新品种,如:胆瓶、直颈瓶、鹅颈瓶、盖瓶、盖罐、盖碗、鼎炉、奁形炉、渣斗、水盂、粉盒、灯盏和双层暖碗(即俗称孔明碗)等,都是北宋早期所未见的。这些器物造型稳重风雅,浑朴朴素之中又具有南方青瓷秀致的艺术气势。胎质比前坚白,釉汁薄而匀润,以青、绿为主,灰黄釉相对削减。纹饰仍以刻划花的鱼纹、云纹、莲瓣纹、蕉叶纹最常见,小团花和直条纹则渐次镌汰。技能熟练的带茎叶的莲花和折枝花草、缠枝花草,反映了其时花鸟画的盛行,对于工艺品的影响很大。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北宋刻纹莲花盘,盘心刻着仅由三片花瓣组成的含苞怒放的莲花和一张侧面的莲叶,寥寥几笔,简到无可再简,却充裕示意了主题的的形态特征,极朴实可爱。又如刻花鱼纹盘,鱼纹顺手挥成,巨口细鳞,双鳍欲动,形神兼备,有较高的艺术归纳能力。在金村出土的刻纹莲花暖碗是龙泉窑这时一种新创的形式,能够从底部注入开水,达到保温感化,这种巧妙的匠心,是值得赞扬的。它的外壁刻划粗壮的莲瓣,碗心装饰了一枝带茎叶的莲花,也简练挺秀,疏落有致,具有粘稠的民间艺术特色。

总之,龙泉青瓷在长时间的初创阶段中,络续储蓄了经验,改善了生产手艺,提高了艺术水平,打下了精巧的根蒂,从而为南宋龙泉窑的高度成长缔造了前提。

历时千年为何清代消亡?了解一下,龙泉窑各个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二)成熟阶段的艺术特点

自从南渡今后,以赵构为首的统治集体在临安(即杭州)竖立了南宋王朝,执行一条屈膝主义路线,对内镇压人民,对外辱没妥协,苟安享乐于东南一带。因为北方被金人侵占,北宋时期的名窑如汝窑、官窑等青瓷,不克持续生产。于是在临安另设官窑即修内司窑和郊坛下官窑,烧制与北宋官窑气势沟通的青瓷器。然则新设的官窑规模很少,产量不多,远不克知足出口外销和统治阶级豪侈生活的需要,因而早有根蒂的龙泉民窑,在此时扩大生产,改善手艺,并接管官方订货,取得与官窑争衡的地位,产物质量比前阶段加倍提高,进入了成熟阶段。

南宋龙泉青瓷首先在胎质和釉色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由前一阶段的厚胎薄釉,变为薄胎厚釉。这一转变,使龙泉青瓷的生产显现连续串新的问题;不光在原料、成型、上釉等烧制工艺上须加以改造;并且对于造型、纹饰的艺术手法,也非得改用新的设计弗成。这时显现两种分歧类型的新产物;一种是白胎青瓷,这是从原有的制瓷传统中加以改善的代表性产物;一种是黑胎青瓷,这和官窑有配合的特征,是仿效官窑或接管宫廷订货的产物。这两种青瓷都很精彩。

历时千年为何清代消亡?了解一下,龙泉窑各个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要提高青瓷的艺术水平,无疑要在青色的釉上下功夫。南宋龙泉窑这时正调动一切手艺和艺术手段,解决釉的呈色问题,凸起一个“青”字,使之的确达到“如玉如冰”的艺术结果。我们能够从它的碎片中看出施釉手艺和掌握还原氛围的烧成中的超卓成就,那些粉青或梅子青釉色,都施三、四层厚釉,使釉色晶莹润澈,镇静柔和。若是说釉是青瓷艺术的一项主要身分,那么,南宋龙泉青瓷的釉色,在美化感化上,切实已达到很高的境界。因为要使青釉的色度深并且青,既非增加铁的成分能够收效,也不克靠薄釉达到这种要求。它的要害在于把握釉层的厚度,正如海水一般,水越深而青越浓。所以,必需把釉汁层层加厚,改造曩昔一次上釉的方式,才能得出写意的釉色。这是恢弘制瓷工人从历久劳动实践的经验中缔造出来的功效。凡是典型的粉青和梅子青的产物,多是釉层肥厚,还原氛围适当,故釉色浑朴华滋,厚如凝脂,青比美玉,给人以新颖兴奋的美感享受。固然还有一部门虾青、炒米黄等较差的釉色,但青澈晶莹的是这时的主流。个中白胎青瓷,以无纹片见称,是属于胎釉连系得好、火度适中的高质量产物。至于黑胎青瓷,以具有开片见称,所谓“鱼子纹”和“百圾碎”成了它的装饰特点。

历时千年为何清代消亡?了解一下,龙泉窑各个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因为南宋龙泉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在造型和纹饰方面,都显现了与北宋时期完全分歧的气势,这时的器物造型倾向于细腻端巧,简练风雅,形式新颖的品种大量涌现。诸如盘、碗、杯、壶、瓶、罐、洗、炉、钵、觚、豆、水丞、笔筒、笔格、印盒、粉盒、渣斗、灯台、香薰、花囊、鸟食罐、砚滴和泥像等,包罗餐具、茶具、器具、文具和陈列品,无不具备,可谓雄厚多彩,是前一阶段无法对比的。个中盘、碗、杯、洗、瓶、炉之类,造型转变多样,每类中又有多种分歧形式,例如:盘类就有圆形的双鱼盘,象形莲叶的莲叶盘,多角形的六角盘、八角盘,花瓣形的菱花边盘、葵瓣盘等;碗类有撇口、直口、敛口、内折口、葵瓣口以及盖碗、八角碗、菊瓣碗、荷叶边碗、莲蓬碗、孔明碗等。这些器物不光式样多,用途广,并且器形构造整洁端巧,概况线条转变协调,达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示意南方青瓷典型的艺术气势。

在纹饰方面,改变了北宋常用的刻划纹的手法,此外采用浮雕和堆贴花,或许仅用几条凹、凸的弦纹,使之既相符薄胎厚釉的艺术要求,又能把纹饰玲珑凸起,与釉色相得益彰,从而取得薄胎厚釉与纹饰之间的矛盾统一。

应用雕塑技法作为青瓷装饰,有两种形式:如凤耳瓶、鱼耳瓶等耳部设计,是凭据所定题材塑成半立体形象,模印下来附加在瓶肩上,它既属于整体造型弗成朋分的一部门,同时又起到精巧的装饰结果。另一种是大量盛行的浮雕的丰满莲瓣纹,首要都饰在盘碗的外壁,条理分明,美丽风雅,较之前一阶段的刻划莲瓣纹,又提高一步。

在盘、洗里贴着首尾相对的双鱼,是南宋龙泉青瓷最常用的纹饰。有时在莲叶碗中贴一只小龟,也颇别致有趣。这类贴花透过丰厚的釉层,象掩映于绿波之中,使题材加倍生动。它建造轻便,利于大量生产,一向为后来元、明龙泉青瓷所继续,受到群众的喜爱。

至如凹、凸的弦纹和凌驾器胎的印纹八卦(以奁式炉最常见),都是在生产把持上非常轻便,且纯真晴明,有其必然的美化结果。此外,也还有少量的刻划花,用于胎骨较厚的青瓷中,残留着一点前阶段的纹饰气势。

从上述的例子可见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更趋势于简练,一切以遵守工艺建造为主,不事繁缛堆砌,使之晴明、风雅、细腻、端巧,有些器物完全以釉色和造型取胜,不施纹饰,也有它奇特的艺术价格。

历时千年为何清代消亡?了解一下,龙泉窑各个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三)衰落阶段的艺术特点

龙泉窑到了元、明时期,青瓷的质量已不如南宋之精彩,一样多建造粗率,釉薄色淡,胎骨厚重,造型拙笨,纹饰堆砌,并显现一些封建迷信题材,艺术气势日趋俗气,无可讳言,这个南方名窑,已逐渐走向衰落阶段。

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这是事物成长的纪律,龙泉窑跟着汗青的历程,由盛而衰,也是不足为怪的。它经由南宋的极盛阶段,到了元代,因为元朝统治集体的野蛮破坏和残暴的榨取,生产遭到严重损坏,人民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矛盾十分尖利。在其时严酷的阶级斗争中,多量劳动听民失业遁迹,妻离子散,农业和手工业损失尤为严重。在大窑的元代窑址里,曾发现过一个青瓷洗,口沿上刻:“万水千山望你归,待归后清河济吃力也个”,恰是其时劳动听民血泪生活的汗青见证。

另一方面龙泉窑依旧在原有的生产基地上获得成长,持续大量烧制青瓷。而且跟着元代的国力日益壮大,对外商业更呈活跃,瓷器成了其时外销的主要物资之一。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和摩洛哥人阿拨杜拉(Abn Abdullah)在他们的纪行中都谈到元代时很多外国商船云集于泉州、广州等商地,将瓷器转运出口。龙泉青瓷为了适该当时外销的需要,烧制了好多大型器物,有1米多高的牡丹大瓶,直径50厘米以上的刻划花大盘,气势宏伟,标记着这一时期的制瓷艺术水平。

然则,因为元灭宋今后,即定都北方,政治、经济重心天然也随之转移,浙江区域不如南宋时期繁荣,龙泉窑生产不克不受到影响。加以官营垄断的景德镇,一跃而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远非交通未便的龙泉窑能够与之抗衡。何况白瓷在这时正蓬勃成长,居于主导地位,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更受国表里迎接,各地瓷窑多改烧白瓷。在这种情形下,龙泉窑大部门都生产商品,追求产量,艺术质量显著下降,瓷胎呈灰色,器物厚重粗拙,前阶段的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已住手生产。釉层也改为一次施成,薄而透亮,釉色青黄纷歧,缺乏莹润柔和的美感。或者为了使釉色增加一点转变,有些盘、碗、瓶、罐等器皿上采用东晋以来所风行的褐斑装饰。至于那种精彩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已可贵见到了。

这时的器形和品种固然也有所增加,但建造不敷仔细,多粗拙纰漏。因为器胎过厚,造型显得凝滞钝重。器底多厚达1厘米以上,底足润饰极不规整,使用圈状垫饼托烧,足内均一圈无釉。

至于纹饰方面,它集中运用了刻划花、堆贴花、印花和镂雕等技法,岂论巨细器皿,遍及都有斑纹。个中尤以堆贴花和刻花最为盛行。如贴花双鱼洗,所贴的双鱼多不施釉,有意保留瓷胎的本色,使与釉色发生青、红的对比。再如云鹤盘、双凤盘、龙纹盘以及露胎桃纹盘、露胎荔枝纹盘等,也都用堆贴花做成,使纹饰凸起盘心,与贴花双鱼洗的手法根基沟通。但如桃纹和荔枝纹的贴花凸起过高,不大适宜实用。大量缠枝花草和折枝花果,则多属刻划花。尖而长的菊瓣纹是由莲瓣纹演变而来。有些器物内、外两面都施加纹饰,反流于芜杂繁琐。也有的印着文字铭刻,如:“清河”、“石林”、“福寿”、“吉利”和八思巴文,从艺术上评价,这些纹饰大多构图机器,线条脆弱,非堆砌即轻率。它既不如北宋纹饰的奔放生动,又不如南宋纹饰的精练风雅。尽管大量施加纹饰,已无法袒护它的艺术衰退的缺憾了。

到了明代,龙泉窑生产规模已渐缩小,但仍集中在大窑一带。曩昔文献上把这一时期的青瓷称为“处州窑”,是不切实的。在明初一段时间里,龙泉的制瓷匠师们曾经一度起劲恢复宋代龙泉青瓷的艺术气势,把元代损坏了的民族优良传统答复起来,烧制出一些白胎厚釉的产物。如正统(1436—1449)年间顾仕成的作品,形制端整,釉厚色青,能够代表其时的烧制水平。

然则总的趋势,青瓷已走向下坡路,景德镇的官营瓷业占着压服优势,各类霁红、霁青、青花、五彩、釉里红等新品种,如百花齐放,实非龙泉民窑的青瓷可与比拟。故青瓷质量越到后来越下降,产物均粗厚不精。釉色以豆青为主,又因釉层中含有大量气孔,松浮而不莹澈。作为外销商品的大型花瓶、盘、罐等仍持续生产,尚能连结必然的工艺质量。

明代龙泉青瓷,也大量施加纹饰,气势比元代更趋纤琐。在道太四周有一种人物带文字解说的纹饰,如“赵真女”、“蔡伯喈”和“李白攻书卷”、“韩信武之才”之类的民间故事题材,构造一模一样,人物恍惚不清,手法拙劣,艺术气势不高。到了明代晚期,龙泉青瓷多粗制滥造,器形狭窄瘦长,摇摇欲倒。所谓:“化治今后,质粗色恶”。足见由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今后,明代龙泉窑已日就衰败。到清初,这个久负盛名的浙江民窑,便一蹶不振,此后休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