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19-09-27 06:18:30 暂无 阅读:924 评论:0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器材南寒风。

郑板桥的这首《竹石》赞扬了竹子强项坚忍的精神,托竹言志,显现出本身刚劲的风骨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高声节操。板桥命运不济,仕途坎坷,但他始终对峙做本身。平生各种,他皆天真烂漫;风雨来之,他如劲竹一样安然自如。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书画著名,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他每作画必题诗,每题诗必为佳作。诗画映射,拓展了画的广度,也显现了诗的意境。板桥的书法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也颇有气势,其用隶体同化楷、行、篆等书体,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郑板桥平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他写的诗也以咏竹诗居多。诗画如其人,他本身正如兰花般高洁、翠竹般劲挺、磐石般顽强,在污浊的世间苦守自我风骨、连结高贵高声节操。早岁艰辛,十载扬州

郑板桥,原名郑燮,人称板桥师长,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板桥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家里生活十分拮据。板桥从小对诗文书画便感乐趣,少时聪颖用功,随父亲念书,八岁便能够作出春联,十六岁跟陆种园师长学填词,并在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虽说家景贫寒,但这并没有影响板桥成才。

考取秀才后,板桥迫于生计不得不过出餬口,他到扬州一村子的私塾去当教书师长。三十岁那年,父亲作古,他的生活加倍困吃力。还好画功了得,有一技傍身,板桥索性去扬州城里卖画,美名追求“精致”。扬州十载,板桥结识了浩瀚画友,对他之后的创作和性格都发生了很主要的影响。肄业顺利,入仕坎坷

十年的卖画生涯让郑板桥深知靠卖画很难养家糊口,不惑之年的他再次肄业入仕,盼望经由仕途有一番作为。他四十岁时去省城南京列入乡试中举人,四年后在国都列入会试中贡士,同年又列入殿试被赐为进士,可谓一路顺风顺水。

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进士后,板桥难掩兴奋,画《秋葵石笋图》一幅,并题诗一首“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和谐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只可惜事不如人愿,成为进士的郑板桥并没有被封官授爵,而是一向待业,无奈之下只得南下扬州再以卖画为生。

滞留北京的几年,板桥在仕途上虽未有起色,却经由诗文结识了他生射中的贵人——慎郡王允禧,并受到允禧的赏识和礼待。在允禧的匡助下,板桥于五十岁那年成为范县知县,自此起头他十二年的宦海生涯。两地为官,勤政爱民

范县本为鲁西小城,生齿不多,且萧疏贫困。在范县担当县令时,板桥体察民情,随机应变,正视农桑,将范县治理有方,本地公民安身立命。三年后,板桥从范县调署潍县,同样在本地政绩斐然。

潍县本是鲁东大县,物产富庶,荣华热闹,只是在板桥初接任潍县知县时却十分不巧,山东正闹大饥馑。鲁东一带灾难络续,先是干旱无雨,原本富饶的膏壤颗粒无收;后又持续大雨,庄稼起头大涝。昔时饿殍遍地,甚至显现了“人相食,斗粟值钱千百”的惨状。这给新上任的县官郑板桥出了很大的难题。

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曾作出一幅令人惨不忍睹的流民图,并作《逃荒行》一诗,论述逃荒者的惨状。如斯情形下,救民赈灾成为板桥主政的主要内容。他修城筑池,开仓放粮,招饥民赴工,并煮粥让其轮食,凭此举让万人活命。

板桥在潍县理政时代,体恤公民,深受公民拥护爱戴。他常着便服、穿芒鞋去乡间查访,出行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受衙门之礼所羁绊,是实实在在的为民好官。绝意仕途,重返扬州

板桥勤政爱民,刷新除弊,实施了一系列的行动,而这些为民之举却撼动了好多大吏的好处。这常让板桥在为民..和为官之道之间受尽熬煎。为官十载有余,板桥看头了宦海的各种阴郁,深知本身理想难以实现,渐增去官归隐之意。

六十一岁那年,板桥去官而去。脱离潍县之时,公民皆出门相送,家家画像以祀,全城公民自发为板桥竖立生祠。板桥先后任两县的地方官,在本地有口皆碑。为官时他苦守素心,同心为民,不贪恋显贵,不趋炎附势;去官后他显现个性,活出自我,活得真实、潇洒。

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脱离宦海后的板桥重返扬州,醉心书画,与诗友画友多有谈诗喝酒,此时他的画作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岑岭。板桥身价随之上涨,收入颇为可观,常日来求画者数人。但板桥卖画也有本身的原则,对贪利的市侩不卖,对附庸精致的暴发户不卖,甚至不愉快时还会动笔讥之。结语

板桥平生颠沛,饱尝辛酸,家庭中履历少小失恃、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等诸多不幸,仕途中又因仕进清廉、内外如一而在宦海上处处碰鼻,但他从没有向命运垂头,尽量沉溺到扬州卖画,依旧风骨犹存、挺拔独行。他把这一些都糅进了他的作品中,他笔下的一竹一石的特征,都是他自身个性的真实反映,有神韵也有风骨。

郑板桥晚年曾写过两条有名的字幅,“可贵糊涂”和“吃亏是福”,八个字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他用平生锤炼出的规语,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虑。1766年,板桥卒,享年七十三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