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2019-11-11 00:38:50 暂无 阅读:1456 评论:0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宰相的名称一直在改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丞相,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丞相之名;隋唐之时,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以尚书令权力最大;宋代的宰相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明朝设立“内阁大学士”,并以“内阁首辅”为领导;到了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其中“领班大臣”为军机大臣中的军政一把手。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中国宰相)

所谓“宰相”,“宰”乃“主宰”之意,“相”乃“相礼”之意,可解释为辅佐,因此宰相是辅佐帝王的主宰,即皇帝之下的军政一把手,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

那么这么重要的职位,称号却为什么一直在改变呢?仅仅是为了显示“高大上”吗?

其实,宰相称号的不停改变仅仅只是表象,其背后隐藏的是中国历代相权演变的规律以及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的核心特征,接下来我们来详谈——从秦到清的循坏

“百代皆行秦政制,万年咸用始皇心”,历代统治者虽无一不咒骂批评秦始皇的专制与残暴,但是对于他所创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皇帝制却极尽推崇。

任何一个皇帝在当政期间,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中央集权,集权就是要集大臣的权、集地方的权,因此,权力最大的宰相当然就首当其冲了。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和丞相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相对应的,李斯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丞相。李斯为秦始皇的大一统事业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秦始皇也是相当器重他,但是即使如此,他们之间也是相互戒备的。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丞相李斯)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史记》

秦始皇看到李斯的车骑相当多,心理不爽,结果,身边有个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李斯,李斯马上减少了车骑。秦始皇大怒,问到底是谁泄露了消息,结果没一个人敢承认,于是就把当时在场的所有随从全杀了。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对李斯的戒心其实是很大的,看到李斯排场大不爽,看到自己的人为了李斯背叛自己更不爽,但是他对李斯又无可奈何,所以只能杀人泄愤。

二、汉武帝和尚书

汉承秦制,采用的也是丞相制度,到了同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丞相制度遭受了第一次打击。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前前后后换了13位丞相,而且被换的丞相大多下场悲惨,关键是换来换去,汉武帝觉得还是用着不顺手,于是,“尚书”便出现了。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汉武大帝)

尚书一职最开始只是“少府”下面的一个小官,所谓少府,是专门给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而这个尚书就是这个机构里给皇帝管理书籍的,相当于汉武帝身旁的小秘书。

汉武帝觉得还是自己身边的人用着比较放心,地位低,好使唤,于是开始把越来越多重要的事情交给尚书去做,而所谓的“丞相”则完全被架空了,平时连想见皇帝一面都困难。

就这样,随着朝廷的政务越来越繁琐,“尚书”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于是政府开始“分曹治事”,各曹以“尚书令”为首。到了东汉时期,“尚书令”便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宰相,但是却尚未脱离内朝职务的限制,因此品级不高。

三、三省六部制与同平章事

尚书令一职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成为了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的一把手。同门下省长官侍中、中书省长官中书令统理朝政,是“天然”的宰相。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同样的,唐朝皇帝为了继续制约相权,便又指派了其他品级较低的官员参与朝政机密,同当年汉武帝提拔尚书如出一辙。

这些官员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叫“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字面上理解为,和中书省、门下省等三品官员具有同样的权力的官职。

因此,“同三品”及“同平章事”实际上都属差遣性质,其本身并无品阶。只要是五品以上的职官经过皇帝授权即可担任,不受资历限制,这就方便了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散相权。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狄仁杰曾经担任过“同平章事”)

后来,“同三品”慢慢减少,“同平章事”慢慢增多,到了唐末及五代时期,“同平章事”便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宰相,三省的长官也就成了虚衔。

到了北宋年间,“同平章事”便同当初的“尚书令”一般,变成了“真宰相”。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真宰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宋史·职官志一》

四、朱元璋与内阁大学士

丞相制度的真正废除,是在明朝由疑心特别重的朱元璋完成的。在连续用了几个丞相都感觉不顺手的情况下,朱元璋心一横,在把杀掉他们之后,就把丞相这个传承千年的岗位给抹去了。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明太祖朱元璋)

废除只需要一道圣旨,容易得很,但是丞相废除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了。皇帝身兼皇帝和宰相两个职务,根本就忙不过来。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8天之内,批阅内外诸司奏折1660件,处理国事3391件,平均下来每天至少批阅200个奏折、处理400件国事。这简直是非人的生活,果然皇帝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久而久之,朱元璋也吃不消了,于是在自己身边挑了几个小有能力的文官,把他们称为“大学士”,协助自己处理国事。

同样的,跟“尚书”、“同平章事”开始的地位一样,“大学士”听起来高大上,但最开始也只是五品的小官。朱元璋害怕历史重演,担心“大学士”会慢慢演变成宰相,于是在设立之初,就规定了,“大学士”只能是“秘书”,不能有高品级。

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拦不住,“大学士”最终还是找到了他的归宿——宰相。“大学士”中的一把手被称为“内阁首辅”,像严嵩、张居正等人都曾担任过此职位,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内阁首辅张居正)

五、雍正和军机处

明朝的“内阁”制度延续到了清朝,于是,历史又再次重演。

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均为正一品,获得了制度性的权力,对于疑心病重度患者雍正来说,简直是如坐针毡。于是他设立了“军机处”,在军机处办公的大臣则称被为“军机大臣”。

一样的,最初的“军机大臣”不过是传旨办事,对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雍正将军机处和奏折制度相结合,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的奏折,实际上天下的军政事务还是由雍正一人处理,所以雍正活活累死的传闻并不是空穴来风。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雍正皇帝)

雍正死后,他儿子乾隆可没他那么勤奋,于是,军机处再次遵循了历史的规律,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此处不得不提一个关键人物——和珅,这位大佬可不只是有钱,他权力最大时,身兼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打破了权力制衡的框架,要求“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一度有超越皇权的存在。这可能也是清朝离“君主立宪”最近的一次吧。相权演变的规律

所以,纵观自秦以来的2000年封建社会,相权一直在循环这样一个规律:

相权膨胀,尾大不掉;

皇帝猜忌,重用“小官”;

小官升级,成为宰相;

宰相膨胀,尾大不掉;

……

就像现在的老板喜欢把重要的事情交给司机去做一样,古代的皇帝在相权过大时,也总是喜欢用自己身边的小秘书组建“临时班子”。但是当这个“临时班子”慢慢成长为制度内的宰相时,皇帝又不放心了,继续削弱相权,继续采用“临时班子”,循环不止、乐此不疲……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皇帝和宰相)读史有感

其实细细品味可以发现,中国相权演化规律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正是中国2000年来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核心特征——“外儒内法”,即表面上极力宣扬儒家的“道德”与“教化”,但实际上君主利用的还是法家的那一套——“法、术、势”。

历代君主对相权的防范和制衡,既是法家“势”的思想中对君主权威的强调,又是法家“术”的思想中帝王权谋的体现。由此看来,历代皇帝的老师从来都不是孔子,而一直都是韩非子。

从历代宰相名称的变化,来看相权演变的规律和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

(沐茗,为你解读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