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五个80后小伙造了一艘“通江达海”的大船(2)

2018-08-15 04:41:07 网络整理 阅读:141 评论:0

海船进江,结构强度有富裕,江船入海,抗风暴的能力又不够。如何提高装载量,还能过大桥……怎么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平衡,是摆在五个人面前的“考题”。

五个人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合作”与“摩擦”。

因为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指标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目标。设计时,往往满足了一个指标、其他指标就可能不达标。

不在同一间办公室,大家常因一个指标跑来跑去,往往还要争执几句。当大家各自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时,只能让项目组的领导出面协调。

一天,到了信号桅和雷达“见面”的时候,张柳涛和刘家劼有点不愉快。

矗立在船顶最高处的信号桅杆,“身上”要安装信号灯和雷达,以达到既能发信号,也能探测的功效。

但24米高的南京长江大桥,注定要限制它的长度。要过桥,信号桅必须缩短。大家想到了把桅杆做成两段,能弯曲,但这样一弄,雷达的安装就会受限。

“争论了好几次”。最终,大家找到了一个中和的方法:把雷达安装在信号桅下方的甲板上。

五个80后小伙造了一艘“通江达海”的大船(2)

五个80后小伙造了一艘“通江达海”的大船(2)

“江海直达一号”模型船,2018年4月进行首航,载重量最高达2万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建泉/摄

正常情况下,船只超过1万吨,过不了南京长江大桥。为了达到载重量有2万吨的目标,五个人调整了高强度钢的合理使用比例,通过优化船型尺度和有针对性的布置船体舱室,实现船在轻载的状态下可以安全的通过南京长江大桥。

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建模,一点点尝试,看降低的高度和各项数据是否匹配。

图纸一遍一遍地改,,张柳涛做出了100多张图纸,“其他四个领域也不会比这个少,这还只是设计图纸,不算建造图纸。”

刘家劼印象中,自己那块修改的地方有上千次。有一丁点改动,其他环节的图纸,也要跟着改。“交叉得像蜘蛛网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