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手语翻译程莹 一个“真不像95后”的“95后”

2018-10-22 07:22:57 网络整理 阅读:114 评论:0

手语翻译程莹 一个“真不像95后”的“95后”

初见程莹,是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的《论语》讲座上。她站在观众席前,用手语飞快地跟坐在第一排的几位聋哑人交谈。讲座开始,程莹站到了主席台一侧——她是这场国学讲座的手语翻译。这也是难得一见的、配备了手语翻译的讲座现场,不仅是前排的聋人听众,就连其他听众也时不时望向程莹的方向,想知道“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这些句子,用手语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她的工作结束后,我走上前去问了第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开始学习手语的呢?“我从小就会手语,我的父母都是聋人。”她一边收拾背包,一边抬起眼来,眼神里写着四个字:坦坦荡荡。

这,是我决定约程莹聊聊的原因。

第二次见面,我很坦率地告诉她这个原因。程莹笑:“可能外人一听说我是聋人夫妻的小孩,家境又很普通,就立刻觉得这肯定是一个苦孩子的故事,或者起码是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的故事。但真的不是耶,我觉得我一路走过来,都还蛮正常的。”

有没有抱怨过某种命运的“不公平”?

“真的没有。我从很小就知道要帮助父母,要独立面对很多事情,那时候还小嘛,不知道居然还可以抱怨,还有抱怨这个选择项。等到长大了,听过了周围很多同龄人的抱怨,发现抱怨真没什么用处,于是就更加不喜欢抱怨了。”

于是,今年23岁的程莹,长成了一个被很多人认为“真不像95后”的“95后”。

“同龄小姑娘在撒娇时,我已经是家里顶梁柱了”

程莹的爸爸生于1967年,妈妈生于1970年,两人都在三四岁的时候因为打针意外致聋。当时全社会能够提供给聋哑人群的教育条件有限,程妈妈还上过高中,程爸爸则只读到初中。

在程莹的记忆中,父母是上海最普通的基层工人,社交圈子非常窄,除了两边亲戚,平时交往的都是聋人朋友。不过,父母并没有像很多聋人朋友那样,把唯一的女儿交给老人抚养,而是坚持带在自己身边。爷爷奶奶为了照顾孙女,搬来与儿子一家同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