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手语翻译程莹 一个“真不像95后”的“95后”(3)

2018-10-22 07:22:57 网络整理 阅读:114 评论:0

直到正式踏上工作岗位,程莹才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同龄人相比的优势所在。“我的长处可能是比较有条理,愿意观察别人怎么做,然后悄悄地跟着学。对,我也很少会胆怯,你想从小出门就是我来负责问路的。”

正是在此期间,父母以及更多聋人在生活、就业方面遇到的困境,进入了程莹的视野。“像我父母这代以及更年长的聋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绝大多数文娱活动都没法享受,最喜欢的就是出去旅游。我父母遇到过好几次,旅行团领队没法听懂他们,行程安排得不令人满意。进博物馆,没有聋人服务,只能看热闹。还有的聋人出去被人骗,50块钱的门票,导游收他们100块,他们都没法理论。”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仅在上海共有残疾人40.13万人,其中听力残疾占9.82%、言语残疾占1.02%。也就是说,有超过4万聋/哑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手语。与之相对的,是绝大多数听人(相对聋人而言)对手语和手语体系的认知缺失,以及对聋人不自觉的歧视,“真的就像歌里唱的,白天不懂夜的黑”。

以被认为是“聋人福音”的电视新闻手语翻译为例,除了屏幕太小外,很多聋人都反映他们经常看不懂手语翻译的手语。“电视台请的手语翻译都是听人,他们的手语系统跟聋人不太一样。比如听人手语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而聋人手语包括手各种词组和意译;再比如,受播出限制,手语翻译的面部表情要求非常平和,但聋人的日常手语中包括大量面部表情。”

程莹的一位朋友,曾经为一场婚礼担任过手语翻译。“两个新人都是聋人,也请了两桌聋人朋友。双方家长为了场面好看,要求手语翻译站在这两桌聋人来宾旁边,专门翻译给他们看。新郎新娘在台上全程什么也听不到,只能跟着司仪的手势做动作。你说家长不爱子女吗?或者他们请的客人不知道这对新人是聋人吗?应该都不是。老一派的父母就是这样,‘聋’对他们来说更像一种耻辱,即使大家都知道,也一定要遮掩。”

相关文章